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70部分

圖一型到四型都是電晶體計算機。現在積體電路中央處理器出來了;從五型開始;計算機這個產品就算是正式進入了積體電路時代了;這就是第三代計算機。

這比起原時空要提前6多年。實際上相對於其他科目;如材料、能源等;電子技術這塊的提升速度要快得多;基本上只要有一項技術突破;效能就會有飛躍性的提升。當然;這種速度也是開始階段;到了後面速度也就沒這麼快了

文德嗣微笑著點點頭:“只是計算機本體也不行;終端、輸入、輸出等附屬支援裝備也要跟上才行。這些新型計算機先配置給各個研究所、中央計算局進行普及;另外還要加快開發軍用型號;我記得軍艦上現在很多還是河圖三型吧?”

旁邊的軍務秘書顧曉媛說道:“是的;文總。除了我們建造中的孫武級戰列艦和夏朝級航空母艦採用了河圖四型;其他的都還是河圖三型。而且護衛艦以下的艦種因為空間不夠;都還沒有安裝計算機。”

文德嗣說道:“軍用型號最重要的是穩定性和耐用性;防震防潮;這些問題你們要想辦法解決。計算機對於軍事領域非常重要;你們在這方面要加強力度。”

“是;文總;我們會加強這方面的研究;爭取讓軍隊早日用上新型計算機……”馮院長連忙答應。

接下來;馮院長又介紹他們現在的任務。除了這款可以正式拿出來應用的處理器外;計算機研究所已經在研究更好的處理器了。其研究方向有兩個;其一是塞入更多電晶體;造出效能更強;體積更小的八位元處理器;其二是下一代的十六位元處理器。據馮院長介紹;這次應該不用等太久了。

文德嗣龍顏大悅;他立即大筆一揮;給相關研發人員發下獎金;從三千元到五萬元不等(其平均月薪是30元);總共花出去兩千多萬元。然後鼓勵他們再接再厲;繼續研發下一代產品。同時告訴他們;這一代計算機量產後;到時研究院以技術和專利入股;享受提成;而所有的研究人員都能拿到相應的股份。

這裡簡單說一下本位面中國的計算機發展史。

從一開始;文德嗣就放棄了電子管計算機;因為他覺得這種東西實在不給力。因此在半位面的中國;是直接從電晶體計算機開始的;電子管計算機僅僅是作為技術儲備;當然等以後到了機會;這些東西也可以丟擲去買高價。

計算機研究所於196年做出的第一臺電晶體計算機;使用第一代電晶體;約有一個辦公桌的大小;電晶體數量約26個左右;每秒可執行6萬次計算。這是種進行4位元運算的計算機;同時配有相應的讀卡機;大致相當於原時空的tv1464的大型版本。命名為河圖一型。不過它的製造數量不多;只是每個研究所配了幾部;計算機所自己配了十部而已。另外還有十幾部軍用型主要作為彈道計算機;配備給重炮旅和要塞炮部隊。這主要是練手用的;再它的價格也不太理想。

1910年二代電晶體出來以後就不一樣了。此時出來的是86個電晶體構成的八位元運算系統;擁有3k容量的磁芯記憶體;體積大約是兩個辦公桌上下疊起來的大小;同時配有完整的人機介面;滑鼠、鍵盤、顯示屏、小喇叭;讀卡機;甚至還有一個7寸2的超大軟碟機。不過此時要實現後世計算機的很多功能都還不現實。這就是河圖二型;運算速度達到了每秒十二萬次;這也是第一種上艦的計算機。

更重要的是;這一代計算機把硬體規格固定下來;區分出實體與邏輯兩層;又在系統層中規劃出作業系統核心、驅動程式與應用程式三層;併成立計算機軟體研究所(三六○五所);開始進行作業系統的規劃與撰寫。同時進行組合語言轉二進位碼的規格書與相關組譯器的製作;以及一些基本檔案格式與文字編碼的規劃制定。譬如說字元編碼;ci1是絕對不用的;直接用6位編成的ue萬國碼;省的後來還要到處轉碼。而後兩者的測試那是最初的作業系統完成之後的事了。研究所將這八位元電腦的八個符號以八卦表示;同時規定以後的暫存器、位址線與匯流排;需以八的二倍數上翻;以達到向下相容的目的。

192年底所有相關支援軟硬體全部完成;作業系統第一次上線;組合語言組譯器經過幾次測試修改也完成了。計算機軟體研究所花了幾個月;利用後世資料和主控電腦“小扉扉”的處理能力;開發出了視窗作業系統(稱為“洛書0l型”作業系統);以及上百個個應用程式;例如配合撰寫組合語言的文字編輯器、彈道計算器、科學計算器以及各種指揮管理軟體等等。更重要的是;他們還開發出了幾個簡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