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陵王扶立今上登基,又退隱在幕後,這無疑是個極明智的選擇,讓二王劉柳在前臺折騰,二王折騰的越大摔的越重,越能反襯他的睿智和才幹。他是今上的嫡長子,盛名遠播,自然是最有希望成為皇太子的人。
“我們拋開父慈子孝的那一套,也不論立嫡以長的什麼規矩,單論廣陵王手中掌握的實權,就足以確保他成為皇儲。”
但是見識了一些宮闈內情的李茂也知道,不到最後一刻,誰都難言是勝者。李淳最大的敵人是兄弟太多,成器有名望的兄弟太多。
李誦做了二十六年的太子,壓抑了二十六年,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看似風光無限,其實壓抑鬱悶,內心積攢的壓抑太多,他太需要排解,生在皇家他沒有傾訴的物件,只能把壓抑傾注在後宮嬪妃的身上,他一個不留神就獲得了“有史以來擁有子嗣最多的太子”的稱號,到他登基稱帝時,他擁有的已經成年的兒子就有二十多人。
這些人中有資格與李淳一爭高下的就有四五個人,譬如李結、李緯。而有心與他爭執的至少也有幾個,譬如李結。
在沒有登基掌握天下前,一切都是可以改變的,長安城中的激流暗湧,勢必仍將繼續,而且因為天子的殘弱身體而變得更加波瀾詭譎。
李茂又道:“平心而論,沒有你我他一樣也能成功,這一回我們是各取所需,下一回,是敵是友還很難分的清。你再想一想,這回咱們能成功,僥倖佔了幾分?下回我們還能有這好運氣嗎?”
青墨是親身參與了宮廷內爭的每個重要環節,對李茂的話有切膚之感,李茂說的對,這回他們是成功了,是多少僥倖鑄成了他們的這次成功,這其中多少個環節,稍有差池,便是性命不保。
青墨髮出了與他現在年齡不相稱的哀嘆,嘆完,仍有些不甘心:“長安的水太深,浪太大,或許你說的對,我們該退一步看看。可是,我們該退向哪,去遼東嗎,帶著文司馬、太公、祝九他們一起去當山大王?或者回淄青。”
李茂道:“回淄青,淄青才是我們的根。”
青墨張大了嘴巴,道:“可是淄青的水……如今也很深啊。”
李茂笑道:“大風大浪都過來了,你還怕在陰溝裡翻了船?”
青墨道:“罷了,你說去哪,我跟著就是。”
第280章 無題 續
翌日,李茂以遼城州刺史、遼東經略使的身份奏請朝廷,請將遼城州理所遷去登州,隔海遙控遼東事務。
遼城州刺史和遼東經略使本由幽州盧龍軍節度使或營州刺史兼任,單獨設定還是第一次,至於理所設定在何處,本也無定數。
李茂的奏摺轉到王叔文手上時,王叔文冷冷一笑,暗道:這倒是個明白人。便擬文以遼東地接渤海、新羅,請朝廷加李茂押兩番使。
詔準。
朝廷徵調李師道入朝為水部員外郎,這無疑是重用,李師道卻不肯奉詔,上表稱節度使李師古患腳疾,請其代理軍務,無法離開淄青。
一封詔書竟引出這麼一個結果,讓王叔文喜出望外,這證明淄青內部兄弟爭鬥已經進入表面化,這明顯是有機可乘啊。
王叔文資歷太淺,只能以起居舍人、翰林學士在幕後操弄政務,還不能出任宰相,便將與自己熟識的韋執誼推到了相位,以此作為自己在朝中的奧援。
韋執誼此前最大的官只是吏部郎中,有實戰經驗,但遠稱不上老道。
和他共事的其他四位宰相賈耽、杜佑、鄭珣瑜、高郢都是德高望重,根基深厚之輩,他這個宰相在中書門下能起多大的作用,尚待觀察。
聞之李茂要離京,中書門下五位宰相集體約談了李茂,談的都是公事,公事公辦。
韋執誼卻有一些私事要交代李茂,便在李茂出中書省時追了出來,站在一棵剛萌出新芽的丁香樹下,對李茂說:“我有兩個子侄,祈請李茂帶去遼東歷練歷練。”
李茂道:“遼東苦寒之地,不比京城,宰相欲照管子侄,何須如此。”
韋執誼笑道:“‘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不經一番寒徹骨,哪得梅花撲鼻香’。我記得這四句詩是茂華你的大作,如何,就給韋某這個薄面吧。”
李茂推拒不得只得接下,這兩個人都是韋執誼的堂侄,一個叫韋相成,一個叫韋觀海。都是讀書未成計程車子,初見李茂有些拘謹,稍稍熟悉之後,神態便張揚起來。高談闊論,滔滔不絕、
李茂心中厭惡,卻又無可奈何。
李茂一直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