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員都能管得到的大臣。
而這些,曾毅也都明白,也正因為此,他才會特意見了這些都指揮使一面。
只要日後剿滅了白蓮教,立了大功,曾毅在皇帝跟前替他們請封了,日後,他們在曾毅跟前,要自稱末將了,而且,是等同於文臣那種座師與學生的關係了,這個,無關雙方年紀,是朝廷的一種規則罷了。
例如,文官的座師和學生,其實,就是朝廷為剛為官的新嫩官員提供的一個保護,有一個老師護著他們,而同時,他們這些做學生的,也要孝敬老師。
也正因為此,歷次大考,想要做主考官的官員,可都是掙破了腦袋的。
只要是這一屆榜上有名計程車子,日後,都要稱呼這屆的主考官為座師,這是一種預設的規矩,誰都不能更改,若不然,會被世人所瞧不起所排斥,所厭惡的。
而這武官當中的這種關係,就和文官的這個規矩等於是一模一樣的。
曾毅所做的這些,都是為了日後的改革而在做準備,這若是成功了,一下子,可就是幾個省的都指揮使啊。
剩下的幾個行事和邊境雖然難,可是,卻也可以徐徐圖之,最起碼,開啟了一個缺口,且,在武官這邊,曾毅也有自己人可以用了。
只不過,這一切,都要等蓋棺定論以後才能確定的,若是其中出了差錯,曾毅可是也不會手軟的。
而這個時候,之所以稍等上王守仁這個南京兵部尚書,曾毅自然是有他自己的用意的,一來,的確是剷除白蓮教的需要。
二來,曾毅也是要藉著這個機會,徹底的把王守仁綁在自己的這條船上,只要這次剿滅白蓮教成功以後,曾毅上折請功,日後,王守仁可就真是徹底的被綁在曾毅的這條船上了。
曾毅是如何想的,這些個都指揮使們,卻是不知道的,也不可能知道。
只不過,曾毅有曾毅的想法,而這些個都指揮使們,也都有各自的想法。
只不過,這些個都指揮使們地位相等,官職相等,是以,他們的想法,也都差不多的。
他們這些都指揮使,身為朝廷武將,自然是知道武將當中的規矩的。
若是大‘亂’的年代,不必說,他們這些個武將,肯定是要有一個能夠罩著他們的人的,也就是武將們對自己的嫡親上官的尊稱,大帥。
也只有對自己嫡親的最為尊崇的上官,也就是所謂的文官座師的身份的人,他們才稱之為大帥,這個稱呼,不論對方是文臣還是武將,是一個尊稱。
可是,現如今這年頭,他們又不是在邊境鎮守,平日裡,可不就是等於‘混’吃等死麼?
是以,別說是他們這些都指揮使了,就是整個大明朝所有的都指揮使,又有幾個認了大帥的?
而這次,卻是讓他們看到了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