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能夠擋住南邵人的進攻都是難事。
畢竟楊成知道,南邵王歸義如果只是單單憑藉烏蠻六部的力量造反,和大唐對抗,那麼一個劍南軍鎮雖然無法完全取勝,但是防禦南邵王歸義將禍亂闊大還是完全沒有問題的。
但是,關鍵在於吐蕃國,歷史上南邵王歸義作亂,都是得到吐蕃人的暗中支援的,如果一旦吐蕃出兵,那是一個劍南軍鎮可就有些頂不住了。
楊成馬上就將其中的厲害和李隆基說明了,並且明確表示南邵王歸義一定是得到了吐蕃人的暗中支援,然後才會如此大膽地和大唐為敵的。
李隆基也同意了楊成的說法,但是依然沒有給他太多的軍隊,只是讓楊成可以在長安招兵一萬帶到劍南,至於其它的幫助,則是絲毫沒有提及,因為李隆基認定區區烏蠻之地,不需要太多的軍力就可以平定。
即使有吐蕃人攪合進來,李隆基認定吐蕃人和絕對不敢傾國之力而來,畢竟吐蕃人還有面對石堡城的壓力和大唐其它軍鎮的壓力,不敢動用太多的兵力支援南邵王歸義。
楊成算了一下,一萬人雖然有些少,但是兵貴精,劍南軍鎮還有兩萬唐軍,這些人也可以使用,只要指揮得當,將那裡的烏蠻六部打敗是沒有問題的,只是想要對上吐蕃人的大軍,那就不好說了。
於是楊成一路上就開始尋思著如何在長安城招兵,這個時代由邊軍大將招兵是非常常見的事情,府兵制衰敗之後,朝廷的兵源就全部靠招募而來的。
也是這些年就會經常看到一個邊軍大將在長安城或者一些城池中擺上擂臺,擂臺邊上擺上堆積如上的錢銀,然後開始招募士卒,當場比試挑選,然後發放安家費,隨後就跟著這位將領出發去邊地了,只有生死那就是以後的事情了。
楊成一路上都在思索著如何招兵,他這次是要去對付南邵王歸義,這是一個好機會,楊成想著可以招募一支歸屬自己的力量,那是最好的。
一路思索著,楊成就回到了清雅齋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