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嗣則是不同,他是在皇宮中長大的,知道大唐的事情絕對不是那麼簡單,楊成卻是使用最簡單直接的方式處置這些事情。
王忠嗣擔心楊成惹怒了整個大唐的權貴,到時候皇帝李隆基會迫於壓力將楊成殺了,那時大唐就少了一員猛將了,如果是那樣,可就損失巨大了。
在王忠嗣的心中,認定楊成是一面難得的良將,而且還是如此年紀,但是實在是太年輕了,全部都是意氣用事,必然會招來殺身之禍。
但是此時看到楊成沒有什麼事,王忠嗣心中突然多了一個想法,那就是王忠嗣感覺自己這次回到長安城之後,絕對不會有什麼好下場,喪命不不可能,但是被貶官也是一定的,到此時他已經快五十了,一旦被貶官了,那麼就等於是致仕養老了。
於是王忠嗣心中多了一個想法,他想最後能不能舉薦楊成外出長安帶兵,畢竟此時隴右吃緊,董延光打了敗仗,不管他將過失按在誰的頭上,都無法改變隴右的局面,北方突厥人已經是苟延殘喘,王忠嗣認定郭子儀應該可以應對。
但是郭子儀於是沉穩,沒有楊成的殺伐果斷,雖然突厥人滅了,但是北方此時又崛起了一個強大的回紇人,他們將會成為大唐新的威脅,此時的郭子儀還是應對不了的,楊成到時一個不錯的選擇。
王忠嗣是李隆基的養子,不管李隆基如何對他,王忠嗣都不會有有怨言,此時他想的最多的就是如何為大唐戍邊,打敗大唐的敵人。
第277章血腥的大朝會
王忠嗣回到長安了,然後就是董延光也回到長安了,這兩個邊疆大將同時回到長安城,也讓長安的百官們對事情的猜測更是多了。
其中很多人還是不知道內幕的,也不知道董延光兵敗的訊息,此時他們都在猜測發生了什麼。
但是畢竟沒有不透風的牆,李隆基下了聖旨,於是就有一些官員知道了內幕,但是他們也只是知道皇帝召見王忠嗣和董延光回朝,知道董延光兵敗訊息的人很少。
隨著兩位邊疆武將回朝,李隆基的大朝會也隨之開始了,這也是科舉之後的第一次大朝會,中樞百官全部到場。
朝會一開始,李隆基就是一臉的怒火,他對於兵敗是絕對忍受不了的,石堡城在他看來已經是囊中之物了,楊成打敗了吐蕃名將莽布支,甚至在長安的馬球大賽上將莽布支擊殺,同時楊成一把大火燒了吐蕃贊普棄隸縮讚的兩萬白狼衛,吐蕃五萬大軍命喪楊成之手。
這對於貧瘠的吐蕃來說,已經是傷筋動骨了,所以李隆基認定此時的石堡城絕對是囊中之物,集合隴右和河西的兩鎮精兵,就是傷亡過萬,李隆基也不會心痛,也要拿下石堡城。
但是此時董延光傳回來的訊息是攻打石堡城失敗了,傷亡超過五千人,李隆基從來都不會計較傷亡的,他只看結果,結果就是董延光在石堡城下兵敗,這是李隆基無法忍受的。
而且,董延光在奏摺上說明是因為王忠嗣不發河西之兵增援石堡城,才會讓他兵敗的,李隆基也認可了這個事實,於是又將王忠嗣招回來了。
雖然現在是王忠嗣對突厥人最後一戰的時候,但是李隆基依然要將王忠嗣召回朝,因為在李隆基看來突厥人已經是苟延殘喘了,長久不了,而且突厥可汗白眉已經派出使者來到長安,向李隆基請和,甚至帶著一絲請降的意思。
這樣的突厥人已經不足畏懼了,召回王忠嗣也沒有關係,就是再讓突厥人慘活幾個月也沒關係,況且在過幾個月就要到冬季了,北方草原將會是一片冰天雪地,到時候就是唐軍不出擊,那時敗亡的突厥人也絕對不會好過,能不能熬過去都是不確定的。
其實,在李隆基心中召回王忠嗣還有一個重要原因,那就是王忠嗣違背了他的旨意,董延光雖然兵敗了,但是董延光很聽話,到了隴右短短的半年功夫就反動了對石堡城的攻勢,當初的皇甫唯明到了隴右就知道種地,要不是出來了一個楊成,現在隴右什麼樣子還不好說呢。
所以,對於董延光的懲罰,李隆基心中已經有了定論了,董延光很聽話,最重要的是聽他的話,這樣的臣子李隆基喜歡,雖然本事一般,但是用著放心,所以對於董延光的懲罰也只是象徵性的,之後還是會繼續使用的。
但是,王忠嗣就不一樣了,王忠嗣很厲害,是一員名將,大唐北方這些年安寧的局面就是王忠嗣的功勞,從張守珪死了之後,北方一直動盪不安,但是隨後王忠嗣的崛起讓大唐北方又安寧了下來,而且兵威更勝,契丹人和奚人被打的一點還手的力氣都沒有了,突厥人已經開要滅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