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時代,靠的是舉薦。
梁橫趁機丟擲了他的主意:“聖人,有為之士也是天賜,並不常見。若聖人不強求全才,倒也好辦——培養就是。擇忠於聖人之人,交給聖人信得過的人帶著,成不了賢人,難道辦些一般的差使還會出錯嗎?更多的人只是沒有機會罷了。”
“你細細說來。”
梁橫這也是有預謀的,他想推他的“自己人”,比如那個肖大郎。如今蕭令先要讓蕭正乾北上,正是建功立業的大好機會。梁橫把狄人當草原副本來刷,想讓肖大郎跟著蕭正乾組隊,趁機沾點兒光。哪怕BOSS掉包分不到最好的,撈點兒升級經驗也是好的。
同樣的,他還有幾個不那麼地道的“朋友”,不給人家一點好處,梁橫心裡也過不去。把“自己人”交到敵人、競爭對手的手下去,梁橫又小心眼兒地怕人使壞。蕭正乾這樣的宗室最好了,又不構成競爭,又能幫他養孩子。想來蕭正乾這樣宗室,初入官場,也沒幾個現成的人手,他這也算是雪中送炭。至於等人手養成了,梁橫要怎麼做,那就是另說了。
他打的竟是“寄生”的主意。
至於自己的品級,梁橫倒也不是太愁,只要他出的主意夠實用,次數多了,又有徐少君這個內援,還怕蕭令先不給他晉級嗎?蔣進賢的死提醒了梁橫,他有一個別人都比不得的優勢——年輕。葉廣學與蔣進賢年紀相差不大,還能活幾年?鄭靖業也活不了多久了吧?李幼嘉與蕭令先的感情不似鄭靖業那樣深,而且年紀也不小了。蔣卓、池脩之他都短暫地共過事,不過是沾著出身好罷了。
蕭令先也是另有肚腸,他手上缺人是真的。任何一個少年皇帝,最容易產生的感覺就是“尾大不掉”。哪怕大臣沒有二心,一心為國家好、為皇帝好,也很難不讓皇帝覺得大臣過於跋扈。哪怕是鄭靖業,蕭令先也會覺得他過於守成。哪怕是秦越,蕭令先也會覺得他流於死板。
蕭令先默許了梁橫的主張,梁橫知道,如果他主動薦人,阻力會大得多,是以走了個迂迴路線——如果蕭正乾看上了肖大郎,要把他帶走,別人總不好說太多。蕭正乾的風頭正盛。
蕭令先卻提出來,他要先看一看肖大郎,還問:“與我同姓?”
梁橫回道:“是小月之肖。”
蕭令先皺了皺眉,終究不喜歡,想了一想令肖大郎改姓袁氏:“算作你岳家親戚吧。”梁橫也不在意,肖大郎更不計較此事,皇帝賜姓算是榮耀,尋常人推辭不得。這樣改名換姓的事情,上對下,是挺常見的。
肖大郎現在要叫做袁大郎了,生得也是魁梧,被打了一頓軍棍,有梁橫出力給他養傷,早就恢復如初了。呈現在蕭令先面前的就是一個“魁梧壯士”,人長得不夠英俊,大塊頭頗能撐場面。蕭令先又不是要選美,只要一個上陣殺敵的人,這副樣子就夠了。再讓他展示幾把力氣,又舞幾回刀槍棍棒,蕭令先覺著倒也能拿得出手,只等蕭正乾回來了,就跟蕭正乾提上一提。
蕭正乾是在年前抵京的,回來之後就受到了熱烈的歡迎,先是蕭令先設宴,只誇獎他的功勞又敘離別之意,並不提什麼年後調動。提著是衛王等親戚為他洗塵慶功,幾位大長公主也設宴相邀,勳貴們亦聞風而動。一路轉下來,蕭正乾以其君子風範、陽光形象、謙和態度折服了許多人。
蕭令先對這樣的局面甚感欣慰,在蕭正乾的激勵下,五軍平叛的軍隊終於都取得了勝利,國內出現了和平的局面,蕭令先這個年過得非常好。
他開心,別人也開心,鄭靖業把李幼嘉給推一上去,妙的是李幼嘉還是他孫子的岳父,雖然小兩口到現在還沒孩子,鄭家卻是不納妾的人家。李幼嘉一是感激,一個愧疚,對鄭靖業比以前還要敬上三分。徐梁也終於取得了鄭靖業的諒解,鄭靖業藉著職位的調整,把他推上了工部尚書的位子。世家在這一輪調整中也爭得了好幾個空缺。池脩之更是高興,他老師身體好了,他妻子又有身孕,雖然自己不得升官,對他現在的年紀來說,也是一件好事。
第三百二十四章 救助
大家都很開心。
蕭正乾當然是開心的,男子漢大丈夫,誰不想建一番功業呢?只是眼下的成績並不值得誇耀,花幾個月的時候平定一場小規模的農民起義,這樣的效率說不上高,也說不上低。他希望能夠有更廣闊的舞臺來施展才華。
蕭令先就給了他這個舞臺,當蕭令先問道:“北地苦寒,你可願意去定遠軍?”的時候,蕭正乾想都不想就慨然應道:“為臣當為聖人分憂,怎能計較苦寒不苦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