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導,收益頗多,進展飛速。
二月份的縣試與隨之而來的府試結束之後,同窗之中又有二人考取了童生,同了楊沐吳嚴一起去菁州州城參加院試。陪同去菁州的是吳家一個常在外辦事的蔣姓管事,見多識廣,帶著幾個沒見世面的半大少年,坐著吳家的船上了路。
楊沐和吳嚴坐在前艙聽蔣管事說天南地北的見聞,另外兩個同窗在後艙裡發奮讀書。“蔣叔,那秦淮河的水真有胭脂香?”吳嚴聽蔣管事說起秦淮風俗,不由得好奇起來。
蔣管事笑著搖搖頭,抿了一口茶:“哪有那回事,不過一些讀書人誇大其詞罷了。秦淮河兩岸的青樓雖不少,但也不至能染香河水。”
“蔣叔你去過青樓嗎?”吳嚴繼續追問。
蔣管事放下茶杯:“自然是去過的。我們吳家的生意,許多就是在青樓裡談成的。”這事其實吳嚴也是知道的,但是他並沒有實際接觸過。
“青樓的女子都很漂亮?”問這話的是楊沐,他偶爾聽顏寧提起過那些傳奇軼聞,不乏青樓女子與書生的故事。
蔣管事笑了起來:“沒這回事。一家有一兩位相貌突出的撐檯面,多半都是中人之姿、普通姿色,長得醜的也不乏。流落青樓的女子,多半是生活所迫,或賣身或被賣,哪裡能夠一個個都挑選相貌。再者去青樓尋歡的那些人,也並非都是官宦商賈,也有平頭小民。這女子多以才藝相貌而定價,因此不論美醜,都不缺恩客。”
“原來如此。”楊沐點點頭。
吳嚴撇撇嘴:“還有人去青樓找醜女人!”
蔣管事但笑不語,他自然不會跟他說男人辦那檔子事,熄了燈,美醜一個樣,那些平頭百姓,去青樓找樂子,貌美的買不起,自然就只能挑貌醜的。
吳嚴看著楊沐,以為他動了心思,便慫恿他:“什麼時候咱們去開開眼界?”
“二少爺,你現在可去不得,當務之急是要讀書考試。”蔣管事以為吳嚴要去逛青樓,連忙攔住,他少年心性,又從未經過人事,這萬一被哪個姐兒勾了去,流連秦樓楚館,誤了學業、敗了家產都有可能,自己豈不罪大。
楊沐笑了下:“沒想過要去,不過是求證一下書本見聞罷了。”
吳嚴奇道:“你什麼時候還看過這類書?”
楊沐有些羞紅了臉:“沒有,是聽人說起而已。”
吳嚴明瞭:“是顏寧說的罷?”
楊沐沒有回答。
吳嚴兀自嘀咕:“你說這個顏寧,人小鬼大,什麼雜書歪書都看,顏先生也不管管。”
楊沐默然不語,吳嚴和顏寧不對路,積習由來已久。
蔣管事看氣氛有些僵,便出來活躍氣氛:“菁州是個不錯的地方,美景與美食頗有點小名氣,待你們考完試了,我帶你們到處走走嚐嚐。”
吳嚴立即附和。楊沐勉強笑了一下,又想起顏寧來,顏寧對吃食頗有偏好,自己自搬到私塾去住之後,顏寧給他扔了好幾本關於吃食的書,舉凡能弄到的材料,他都學著做了。廚藝也是有天賦的,同樣的材料和做法,顏寧能將菜燒得辨不出原色,而楊沐卻能做出色香味俱全的美味來,連顏先生這樣不苟言笑的人也稱讚過楊沐的手藝,顏寧更是把楊沐當成自己的專用廚子了。於是在心裡作了一個決定:考完試之後,去曲縣看看先生和顏寧。
第十五章 少年情懷
水路通達是整個菁州乃至全省的特色,從玉荷灣的碼頭出發,經漪水,又過澄湖,便到了菁州。菁州就在澄湖之北,一條金沙小河溝通菁州城和澄湖。船出了澄湖,溯金沙河而上,在城南的碼頭上了岸,就到了菁州城。
碼頭不遠處便是南門,青磚砌成的城牆,高大巍峨,城樓上書三個蒼勁大字“薰風門”,楊沐想了一下,大約是出自《呂氏春秋》“東南曰薰風”。這是楊沐頭一回來菁州,菁州到底是州城,比之平縣,繁華又何止數倍。
隨著熙熙攘攘的人流入了城,視野豁然開朗,南北主街筆直寬闊,全部由青石板鋪就,這讓楊沐一行人驚歎不已,因為此處地勢廣平,視線所及之處都看不到大山,當初的建城者不知從哪裡運來的這些青石板。街道兩旁粉牆黛瓦,屋舍儼然,大街上熙來攘往的人流與商鋪顯示著整個州城的閒適和富庶。
吳家在菁州設有商鋪,一行人徑直往吳家商鋪去。商鋪位於西街,兩張門臉大小,經營藕粉、蓮子等蓉鄉特色貨品,兼顧批發與零售,店掌櫃是吳家管家的兒子,僱著五六個夥計。蔣管事領著他們幾個進了鋪子,管家的兒子吳興迎了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