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7部分

?”

“首先你應該拿出主張。”

“你自己選擇吧!”

“你所做的事,我相信會令我滿意的!”

不過,這並不表示父母就可以放任不管。因為假著在子女生活中,遇到有關子女成長幸福的關鍵問題父母就應有明確的意見和主張,但不是強加於他們,替他們決定,而是在鼓勵子女自主自立的前提下,讓他們自覺接受父母的意見。

●糾正子女的錯誤需注意方法

有些父母自以為他們都是對的,而對子女做事的方法總是看不順眼,總是不覺得滿意。於是成天繃著臉來教訓、糾正子女。這樣做的結果只會造成父母與子女間的衝突,子女們不喜歡說教,不願接受改正,而往往態度倔強,使你無法接近他,無法教導他,他們認為即使錯了,也要一錯到底,絕不接受糾正。

所以,不注意方法就收不到糾正子女的效果,正確的做法應該是對子女的過錯表示同情。然後提出你的看法,並解釋自己的看法為什麼是正確的,這樣既不易使子女產生敵意,也使他們易於接受你的觀點而去改正錯誤。

●不要侵犯青少年子女的隱私

每個人都有不願意與人說的話,同樣的,子女也有很多不願意讓父母知道的事。因此,父母儘量不要去侵犯青少年子女的隱私,諸如:翻他們的抽屜、看他們的信件、聽他們打電話,都是不恰當的舉動,因為這將導致他們的怨恨,他們會恨父母侵犯了他們的隱私。

一個大女孩說:“我母親真是的,總喜歡開啟我的抽屜,偷看我的信件,我真希望她不要這麼做。”

一個大男孩也抱怨說:“我自己的書桌。衣櫃就讓它亂好了,這樣我還容易找到自己的東西。可是我母親總是擅自到我屋裡整理我的書桌、衣櫃,這簡直是侵犯到我的隱私。我希望她只要整理自己的房間就夠了,別管我的事。”

再者,父母也不應對子女的社交生活管得過嚴或過於關切,例如:看見女兒跟某個男孩交往,就神經兮兮,問這問那,“你怎麼認識他的?”、“他是什麼人?”、“你們在一起講了些什麼?”等等,也不管女兒願不願意回答。

父母不要認為應該與子女毫無間隙,對他們的事應該都知道的清清楚楚,這將使他們產生排斥的心理。正確的作法是要與他們保持一段適當的距離,並且要尊重他們的私生活,要幫助他們逐漸脫離父母,去過獨立的生活。

●不要對子女說教不停

子女最不願意聽:“我像你這麼大的時候……”他們一聽到這類吩叨就煩,就避而遠之。儘管父母出發點是好的,但他們不喜歡說教,他們不願意聽那些陳年舊事,而且也不相信父母曾經真的那麼勤奮、努力,樣樣比自己好。

另一點,父母在子女遇到問題時,不應該受他們的情緒所左右,他們的情緒是憤怒。恐懼且困惑的,父母不可以也跟著發脾氣、迷惑,那樣就無法幫助他們。反之,應該冷靜、拿出自己對事情的處理方法。

●談事情要切中要點,避免長篇大論

肖樺,十七歲,他說:“我有時真要耐得住性子,才能跟我母親說話,她常把最簡單的事複雜化,我問她一點小事,她就前前後後說了一大篇,為了怕浪費時間,我都儘量避免跟她說話為妙。”

黃敏雄,十六歲,他說:“我父親不知怎麼搞的,他對人的心理。情緒根本不能體會,也聽不懂別人的言外之意。他逢人就愛發表長篇大論,且語言之乏味,不著邊際,聽者都覺得厭煩,也懶得跟他辯論,這些他都體會不到,繼續他的高談闊論。我真希望他嘴巴能閉一閉,去聽聽別人怎麼說。”

●避免在孩子面前議論、預測他們的未來

父母都喜歡拿孩子當話題,議論他們的過去,預測他們的未來,談論東家孩子怎麼樣、西家孩子怎麼樣等等。例如說:“李阿丹性格太內向了,不善說話,又不出眾,看來不會有什麼出息。”“陳小珊長得好,可是不愛學習,好做白日夢,經常想做這個,又想做那個,看她能做成什麼?”“彭松這孩子太調皮了?搗蛋成精,成績又不好,長大以後只怕會成為社會的包袱。”

這些話不管是否真心,都不要當著孩子面講,不要以為孩子還小,不會理會別人說他們什麼。實際上,孩子聽了會很不舒服,而且會產生潛意識,不知不覺地照父母對他們的評價去做。

●不要刺激孩子

“要你把東西放在固定的地方,不要亂丟,你總是不聽,真是一輩子也改不了你那壞毛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