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贊筆者,“你做了那麼多事情,學了這麼多,時間管理方面一定很棒。你應該對時間管理這類培訓非常熟悉!”
答道,“有聽說過這門課程,但是沒有研究過。”
於是筆者翻閱了這方面的資料,發現其中一個對筆者來說比較新的概念,叫做優先順序綜合分析——四象限座標圖:
但是分兩個角度來看:
(1)如果是為了給別人洗腦,可以沿著這門課程照本宣科,那是很好的教材。
(2)但是如果要讓人真正提高,筆者的做法是,找一本《博弈論》的書去看看,然後假設有很多緊急而且都很重要的事情擺在你面前,你必須要去做,你該怎麼做,你該怎麼對事情進行安排,排序!?
實際上時間管理的最核心的技術在於面對各種因素,你怎樣去分析,排序從而使得整體策略最最佳化!
在現有的時間管理的各個培訓教程裡面,非常單純的一點就是,重要性以及緊急性都是靜態的,不考慮變數,不考慮骨牌效應,不考慮旁系影響。
有位讀者說,他看了整整一本開店案例,名人多少個成長經歷,MBA案例全集,發現真正自己去做事情了,不是按照那樣做的。
通常很多人只是習慣於聯想某本書的內容的某個人,然後想象他在遇到這樣的問題的時候會怎麼決策,他們就怎麼決策。事實上,生活中沒有完全一樣的這樣的問題,只有類似的問題,做的結果是很小效果甚至反效果。
所以筆者說過,自己的歷史是最重要的,因為細節最完整的就是自己的故事。
那是否意味著細節越完整,就越容易成功地複製呢?
你在70年代做生意,儘管你知道了完整的細節,但是到了21世紀,按照這些細節去做,你肯定會失敗,因為外部環境變了。(在這裡細節指操作細節,不包括環境方面的問題)
真正你能發揮的只是思路!
①飯店的經營分層思考
有一天和朋友一起去他老婆的親戚裡吃飯,開飯店的,地裡情況大約以下圖為例,A為飯店。
我們一起想想,如果有一天我們要創業我們要開店了,或者你要策劃某個專案,接管經營某家公司,我們會想哪一些內容?
我們把這些內容分為四層:
第一層,主要環節
主要把事物存在的主要因素歸納為這一層。
比如我們寫作文中三要素:時間,地點,人物。有讀者疑問道:“為什麼沒把事情納入到裡面”,在劃分過程中儘可能地不要有交叉概念,有重疊的內容。因為事情,其實就是由三要素構成的,所以沒必要納入進去。如果納入進去,後面的分層內容會很混亂。
注意在分層的時候,不需要刻意求全,關鍵是要每個因素要有清楚可以量化的概念不要有混淆的內容。如我們在主要環節的時候,你就不要把採購納入這一層裡面,因為我們這一層劃分的規則是“事物存在的主要因素”。
比方說,有位讀者提出婚姻經營的話題,說了一大堆哲學道理,最後筆者問她:“按照你剛才說的,能不能分一下類?”她說:“物質,精神,還有感情。”
請問:“感情不是精神嗎?”,劃分有問題,除非她能指出具體的不同之處。
又有位讀者說到:“心靈的發展主要由物質和精神去促進,但是我還有很多東西沒想清楚。”筆者反問:“心靈和精神有什麼關係?”,這麼一問,對方自己也糊塗了。
所以我們在想問題的時候,特別要注意概念,想法的提出,它們的劃分規則是什麼,也就是太極是什麼,如果你們最終想出來的不是具體的操作,而是泛泛的概念如“努力”,“做好”,“完美”,那麼這是絕對失敗的思考!
在一段訪談之中,有一個人論述其與戀人之間的生活,日常矛盾等等,最後這個人說自己很幸福。之後有一位名人就總結了:越吵感情越好。
可是我們又可以找到一個完全不一樣的例子,而得出的結論是越和睦感情越好(配陰陽)。我們會發現,這位名人的想法是很有問題的,嚴重的有誤導蒼生的罪孽。那什麼結論才比較好,往“牽繫這個感情的實際各方面因素”這條思路去分析,才是正確的方向,也就是思維必須是回到本文裡面所提到的方法!而不存在通用的結論,如果非要結論,最好請加上一個背景前提!
比如,你跟屬下說,“跟你說了很多遍了,你在演說的時候得提高聲音!”可是,也許你再說N遍,他依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