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出版社都是最近幾年才冒出來的,有的更是最近才冒出來的,就如武俠出版社。
華國很大,人口二十多億,並且文娛型別的娛樂消遣方式比較少,所以每個月都會有許多地域性出版社冒頭,也會有許多全國性出版社冒頭。
這些剛冒頭的出版社,想要一舉成名,要麼約稿名家,要麼其本身背後的財團實力雄厚。
如果做不到這兩點,那就只能走新奇的路線吸引眼球,否則很難出頭,要想出頭必須考長年累月的累積。
武俠出版社走的就是最後一條,新奇!並且走的很成功,短時間內便成為地域性第一的出版社,不過這種成功很那複製,除非還能有其它出版社也找到像射鵰白髮這樣高水平高質量傳世佳作。
地域性的出版社想要轉變成全國發行,需要有資歷,這個資歷首先便是以往的銷售資料,接著是後續的投資,最後還要經過作協以及文壇一些前輩的稽核批准才行。
前兩個條件說難不難,關鍵是最後一個,一些出版社為了轉變成全國性,往往需要往作協投一筆錢作為稽核資金,雖然這樣看起來作協很吃乾飯,很無恥,但是作協這個坎你卻不能給它砍了,因為作協是一個含金量很高的推廣平臺,凡是在作協的,那都是成名已久的大名家。
至於作協和文壇的區別,那就是家貓和野虎的區別,雖然都屬於貓科動物,但是後者更厲害。
作協裡面聚集的都是華國的名家,這些名家不論是通俗派系還是傳統派系,亦或是教育派系的都有,但是這些名家大多都是比較年輕,最大的也就是四五十歲,而且地域性作協,有的中高學生幾篇好的文學作品便可進入,不過這個地域性跟全國性作協相比,自然是沒得比,因為差距太大了。
文壇卻和作協不同,文壇是隻有某一派的開創者或者是其作品具有珍藏傳世性質的人員才有資格加入文壇,並且文壇沒有區域性之說,全華國只有一個,能進入文壇的,無一不是文學界泰山北斗級的人物,有時候作協稽核不透過的出版社,文壇的老前輩只要放出話讓透過,那最後基本就能透過,前提是這個出版社沒有惡劣史。
武俠出版社就屬於打招呼透過之列,不然要等作協稽核透過,最起碼要比現在延遲推後一個月。
華國全國性的出版社級別是根據報刊銷售,實體書銷售來劃分,不過以報刊銷售量來衡量的最多,也最準確,因為報刊一般都屬於一週三期發行系列,有個別的會是四期或者每天一期,這樣頻繁的發行舉措採集到的資料,才能最好的看到這個出版社影響力。
一般剛冒頭的出版社,其名下的報刊發行量一年內能穩定在每一期平均六十萬就屬於有潛力級別,六十萬到八十萬之間,便屬於全國性三流出版社,八十萬到一百一十萬之間便屬於全國性二流出版社,一百一十萬到一百五十萬之間,便屬於一流出版社,在往上便屬於超一流或者是金字招牌級別的出版社。
從剛冒頭的出版社到一流出版社,一般情況下最少需要五年的時間,而且這五年的時間內出版社約稿的文章要質量都保持在同一水準,如果約稿的文章大起大落的太厲害,那成長時間需要更長。
對於這些規矩,祁明在這段時間都有惡補過,畢竟以後要在這一行立足。
此時看著手裡的列印出來的銷售資料,祁明覺得非常的意外。
按照【笑傲江湖】前幾章的水準,祁明原本估算的武俠銷售資料應該在三十五萬左右,畢竟除了大本營華通市,其它地區知道武俠的太少了,一些知道的,也都是因為射鵰的巨大影響力。
可是顧清源給自己的銷售資料卻表明,武俠的第一期銷量是五十萬份,比自己預期的整整高出了十五萬。
第二期有所回落,不過還是拿到了四十二萬份的銷量。
第三期在度下降,並且下降的厲害,只有不到三十五萬份,而且這三十五萬份之中,其中有十六萬份都是在華通市銷售完成的……
到了第四期,也就是【笑傲江湖】連載到第二章“聆秘”的時候,銷售量在一次下滑,不過下滑的並不是很明顯,其中的銷售量大頭還是出自華通市之內。
接著剩餘的幾期也都是如此,最低的一期,銷售資料只有不到二十八萬份,可謂是有些慘不忍睹。
可是這種不斷下滑銷售資料,卻在第十小章“救難”連載的時候出現了井噴式的上漲,在那期間也就是正在和司馬昭撕逼的時間。
這一小章連載的那一期,銷量直接攀升到了三十八萬份,接著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