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外地來的,他還沒有來過菲徹斯考帕,給他介紹一下好嗎?”於是,美國來的託尼就不得不搜腸刮肚,用不熟練的法語向法國人介紹法國的遊樂園。這樣的導遊工作,一干就是幾個小時。一天下來,法語進步可不算小。這大概可以算作參加法語“大考”吧。
還有的美國學生在法國的大街上忘了路,哪怕法國的家長就在身邊,問路也是你自己的事。問完了路,還要為大家引路,左彎左拐,直到找到自己的家門口。
蘭登的歐洲之旅,正好碰上法國的國慶一一一7月14日的“巴士底日”。法國大革命時期,巴黎人民就是在這一天攻佔了巴士底獄。這一天的法國,到處都是飄揚的彩旗、燃放的煙花和歡樂的人群、美國學生們被一家家法國人請去做客,由於法國人天生熱情好客,一道又一道法國大案常常吃得美國學生肚皮溜圓。這一天也是瞭解法國文化的絕好機會。
交朋友,是《歐洲之旅》的又一個目的。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深入瞭解另一個國家的人民和文化。40多天的朝夕相處,使美國學生和法國家庭很容易都會成為好朋友。如果法國學生還要到蘭登學校回訪,他們之間的友誼,就會更“鐵”了。
有的美國學生從蘭登畢業了,進了大學,甚至以後到國外去工作了幾年,仍然會跟他們的法國朋友繼續交往,聯絡不斷。
美國民族,是一個有全球眼光的民族。美國的很多學校,包括小學、中學、大學,總是為學生提供各種機會,瞭解美國以外的世界。有的是學校裡就有印度孩子、海地孩子或日本孩子讀書,或是美國學生自己就到法國、泰國或巴西旅遊過。很多美國學生從小學或中學時代起,就已經積累了不少與其他民族打交道的經驗。這種實實在在的“胸懷全球”,為美國以整個世界為舞臺縱橫馳騁,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21世紀,中國人該怎樣培養大量通曉世界事務的人才,這是一個大課題。也許,這也需要從外語課這樣的小處開始著手?
中美兩國中學生素質對比
我的訪美活動即將結束了。美國老師和同學們主動為我用磁帶錄下了熱情友好的臨別贈言,還送給我許多小禮物,每個人都強調說:“這是我親手設計製作的。”似乎不如此就表達不出惜別之情的真摯程度。這又一次讓我感覺到,美國人對個人獨創性的推崇已經到了深入骨髓的地步。
回顧一個月以來的所見所聞,給我印象最深的,不是美國一眼就能看出來的發達和富裕。這些方面,我在到美國之前,就已經有很多耳聞,到美國後也已經見慣不驚了。
在長時間的回國飛行途中,我經常浮想連翩。紛亂的思緒最終被疏理成兩個問題:這些物質上的成就是靠怎樣的人創造出來的?這些人又是怎樣培養出來的?
順著這個思路,我把中美兩國中學生的素質作了一番對比。儘管這種對比,更多的只是一些直接所見的印象。但我還是覺得把它們寫出來,可能更有助於對素質教育問題的進一步探討。
1,身體素質對比:美國學生佔較大優勢。
體育是美國學校裡的重要課程。每天下午兩三點鐘開始,蘭登和聖安德魯的學生就把時間都用到了運動場上。美國孩子,從小學開始,簡直就是泡在運動場上長大的。大量的體育鍛煉,加上合理充足的營養,美國學生大都長得“牛高馬大”。就連女孩子對體育也十分熱衷。體育好學習也好的學生,才最受同學們的推崇。
身強體壯,就會精力充沛後勁足,往往也利於培養意志堅強,積極進取的性格。體育鍛煉的好處確實很多。相反,一個身體贏弱,無精打采的孩子,意志力也容易受到損害。
在我們的不少學校裡,“豆芽菜”式的體型比比皆是。“小胖墩”式的身材也越來越多,但是,那種肌肉發達、動作靈活的運動員型學生,卻很少見。而這在美國的中學裡,卻是十分普遍的型別。
我很慶幸,十幾年以來我的父母一直重視體育的功效。我也有幾分遺憾,從小學到中學,鍛鍊的時間總嫌不夠。
如果每個中國家庭都把孩子的體育鍛煉,看得像語文數學的分數一樣重要,就給自己的孩子送了一份終身享用的厚禮。如果重視體育能成為每所校園裡的“硬政策”,那就更會給中華民族的未來,鑄造無數堅實的基石。
2,獨立能力對比:多數美國學生勝過中國學生。
一方面,這是因為美國家庭普遍重視培養孩子的獨立能力,另一方面,美國學生鍛鍊獨立能力的機會,也非常多。自己動手,幾乎成了與生俱來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