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部分

大的觸動。就像這個宿舍沒有人打鼾的靜悄悄一樣,進入考研狀態的這許多日子,我努力讓自己保持平靜,我惟恐內心或外界的波瀾打亂生活的節奏。性格決定命運,心態是否也會影響結果?

第4節:未名湖畔的情侶

考研於我具有夢一樣的虛幻性,我並不去過多設想或預測結果和未來。在潛意識中,我是不是和很多人一樣,只是在將考研當作暫時脫離社會競爭的避風港?無論出於怎樣的想法,我對當下的狀態是滿意的。除了必須的現實接觸,比如吃飯或和女友通電話,我幾乎每時每刻都沉浸在讀書與思考之中,儘管有時候我是在刻意讓自己從一些無關的事情上轉移出來。過程決定結果,我一直這麼認為。與其杞人憂天地擔心那些明天發生的、不確定的結果或結局,不如腳踏實地地按照學習計劃堅定地行進。同時,我也為自己的考研做了最壞的打算,一旦考研失敗的話,我將參加工作而不會再繼續考。我相信憑藉自己的努力是可以贏得好的工作的。如果你可以接受最壞的結果的話,一切困難都將顯得異常渺小,而擔心也是多餘的。

胡思亂想常常是由於外界刺激而來,在備考期間我要讓自己封閉在一個狹小空間中。逃避外來干擾,獨自走一段寂寞的路。讓心如止水,大笑或大哭都是在考研之後的。

燕園札記(一)詩歌的憂傷

………幾個北大人的離去3月4日

“未名湖是個海洋,詩人都藏在水底”。和很多人一樣,我考研北大中文系的重要動力之一,也是受到這種詩人理想主義的蠱惑。從某種意義上說,詩人理想正是北大風氣的精魂所在,一種關於人文的、理想的、普泛的精神世界的追求。雖然近年的詩壇已經衰落到幾近荒蕪,也很難再有傳統意義上的真正詩人存在,但或許是出於對文學的敬畏,我仍然無法理解所謂“詩人之美在於動不動就臥軌”的幽默。能夠將人世繁華決然拋於腦後的,是對理想天堂的追隨,還是對凡間的逃離?

有人說,戈麥、駱一禾等詩人叩問和建構“精神烏托邦”的努力在一個混亂的年代顯得虛幻和軟弱,他們以一種極端的方式與世俗決裂,預示了詩歌乃至文學的死去,也預示了一個平面化時代的來臨。它給這個貧困時代“注入了‘靈魂’因素,而把人類引向深度生存形式上的問題,這正是中國傳統文化所缺失的”。

海子們的文字的確給後人以眾多啟示,但我以為他們當初的寫作卻幾乎是一種下意識的本能,沒有思考如此沉重的命題,如海子在《日記》中所說:“姐姐,今夜我不關心人類,我只想你。”

海子

活在這珍貴的人間

太陽強烈

水波溫柔

一層層白雲覆蓋著

踩在青草上

感到自己是徹底乾淨的黑土地

活在這珍貴的人間

泥土高濺

撲打面頰

活在這珍貴的人間

人類和植物一樣幸福

愛情和雨水一樣幸福

………海子《活在珍貴的人間》

1989年3月26日,年僅25歲的詩人海子,在山海關臥軌自殺,留下將近200萬字的詩稿。我一直在猜想海子在面對死神的來臨時,是怎樣一種心情和姿態,也許是這樣一幅畫面:靜靜的海子躺在鐵軌上,在他的身上是開啟的《聖經》,他的心中有天國。遠方,火車呼嘯而來,一代天才詩人由此走向了另一個世界,一個具有神性色彩的彼岸世界……

在海子的詩歌當中,死亡的陰影和對生命的熱愛,極不和諧地交替出現,希望與絕望不斷交織糾纏在一起,我甚至不明白海子為什麼會選擇死亡,因為他的詩作中幾乎沒有任何對人間絕望到以死抗爭的徵兆。“死亡”從來都是詩人們一個重要的命題,它對於海子並不具有特殊的意義。比海子更鐘情於“死亡”意象的詩人們卻沒有自殺。考察詩人所表達的全部死亡景象與臥軌的聯絡,也許只是一種牽強附會,或者是偶然巧合。

後人的種種猜測也無法解釋一個天才隕落的真相,我寧願相信那是神在冥冥中對一個與之感應者的親切召喚。這是一個典型的窮人的孩子,有著敏感的心和脆弱的神經,他的絕望是否也和四次失敗的愛情有關?

就在海子自殺前不久的1月13日,他還寫下了那首著名的《面朝大海,春暖花開》,希望“從明天起,做一個幸福的人”。他對生命是熱愛的,也並不厭倦世俗生活。如果一定要找一個放棄肉體生命的理由,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