間,也許我可以表現得更好。綜合兩天的答題情況,並不理想,我甚至有一種希望渺茫的頹敗感。
在舉行研究生入學考試最後一場的這個下午,面對熙熙攘攘、蜂擁而入四教的人群,一個句子浮現腦海:“我們都是中間人!”………在大學畢業生中,優秀者或出國或創業保研,餘者自然以就業工作為生路,而不甘就業壓力也無從覓求更佳方向的人便義無反顧地踏入考研洪流之中……一臉苦笑之後,我亦隨波逐流。
60年代文壇在對於柳青《創業史》中“中間人物”梁三老漢形象的討論中,邵荃麟提出“寫中間人物”的見解。他強調描寫英雄人物是應該的,但兩頭小,中間大;中間人物是大多數,而反映中間狀態人物的作品比較少。這些看法自然是正確的,但在一個黑白顛倒的年代,該見解被斷章取義地理解為以“中間人物”反對“英雄人物”,被江青等人列入“黑八論”並遭到嚴重批判。
第43節:新年無故事
考研“中間人”今年已經增加到了17萬,這個數字顯然仍在成長中。
無論結果如何,考研生活暫時告一段落。至於成績,並不掌握在自己手中,只有等待。
考研之後的空虛與《英雄》的視覺盛宴1月21日
考試之後的空虛隨之而來,在沒有重新確立一個較為堅定清晰的目標之前,生命有所凝滯。考過之後,題目的答案在充分思考後逐漸豐滿起來,恨當初不能想起。
整整睡了一個下午,疲憊多日的身心才略有恢復。將曾經寫在本子上的日記敲入電腦,彷彿一切都如重新經歷般清晰可見。
一直都希望有一架數碼相機,來拓展觀察世界的角度和寬度。為種種因素所羈絆,願望的實現總是縹緲。下午先到矽谷瞭解一下市場行情,至於購買與否,再做定奪。
有朋友春節不回家,來借飯卡。他明年要考研,我儼然過來人介紹起經驗來,而所謂的經驗,更多的是自己沒有真正貫徹的,似乎更應當稱之為教訓………但我卻以為是最有價值的複習參考因素。對於考研結果,心中依然沒底……讓生命去等候!
考試結束,終於有時間陪陪她了:一起在大講堂看電影《英雄》。
整部影片華麗唯美,色彩濃烈,湖光山色間有翩翩起“武”,儼然如申奧宣傳片般畫面精緻,確是一場“視覺的盛宴”。然而,一切風光場景都新新然,而無江湖歷盡風雨之後千瘡百孔的滄桑與厚重。
雖說影片是拍給好萊塢看的,但重形式輕內容的弊端以及中國五千年文化的博大精深,鬼子們又如何看得懂。
牽強之處:殘劍於書法中悟出秦始皇不能殺;老者撫琴收錢;兩眼一閉意念中打鬥;暴君悟出和平的真諦……
影片之所以取得高票房的原因在於,媒體與觀眾對於影片的評論偏向兩個極端,好與不好的爭論如此激烈,激發了更多觀眾眼見為實的熱情,於是,為了親自作出判斷,觀眾走向電影院。
忽然想到(五)新年無故事2月7日
乏味的新年在過了初一之後,更加沒有了“年”的味道,平常如每一個普通的日子。若不是偶有窗外火花的閃耀與空中爆竹的脆響,或許我會真的懷疑“年”之不在久矣。串門拜年的習俗在這個小城還有保留,雖然也日益流於一種形式,而缺少真誠發自內心的祝願。其實,除了親情與愛情之外,哪種情愫不頓止於見面之緣?
小城有了變化。尤其離家不遠處在建的休閒廣場,為小城的凝滯與遲緩增加了一些活力。
孩子們仍舊如我童年般快樂,而這種快樂卻更多是源於電視劇中“小燕子”們的撩撥或米老鼠對唐老鴨的折磨。在鋼筋水泥的後工業時代,是不是隻能將孩子們囚禁於各種裝置之中,而放棄他們與大自然的親密接觸?或許這種放棄並非我們所樂意,曾經“萬類霜天競自由”的大自然籠罩於“現代化”之中,如今早已不再“自然”。
姐姐們在對於鄉下生活的回憶中感受著快樂和當時年味的馥郁,同時,我懷疑這種“粉紅色的回憶”是否攙雜了虛幻與理想,而並非真的存在過。魯迅在《〈朝花夕拾〉小引》中說:
我有一時,曾經屢次憶起兒時在故鄉所吃的蔬果:菱角,羅漢豆,茭白,香瓜。凡這些,都是極其鮮美可口的;都曾是使我思鄉的蠱惑。後來,我在久別之後嚐到了,也不過如此;惟獨在記憶上,還有舊來的意味留存。他們也許要哄騙我一生,使我時時反顧。
“生活在回憶中”,儘管我們清楚瞭解回憶的不真實性,而作為感受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