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6部分

個蘊含潛在危機的日子顯得有些寂寞。

北大中文論壇(http://chinese。pku。edu/bbs)的聚會就在今天。之所以選擇今天這樣一個有些特殊的日子,我不知曉當初斑竹的考慮。但的確,在很久以前我就將這個日子記在了心中最為明顯的角落,電腦與手機上設定提醒,則是惟恐因為某些事情纏身而淡漠了這個日子,事實上這種可能的遺忘不會發生。

第36節:民間報道

七點半,從圖書館出來,漫步到那個我數次經過且嚮往的小院(五院,中文系辦公室),門外腳踏車橫七豎八地放著,我知道很多朋友已經早先來了。雨後的院落溼潤了綠意盎然的草坪和古老的青磚小路。總以為文人應當於古老四合院的雅緻氛圍中,對月酌酒,吟“小樓昨夜又東風”,縱論古今。而很多情景都如對於江南的想象,不曾真的有。

我到的時候,網友們正好從二樓下來,到一樓會議室,可能上面無法容納這麼多人吧。可惜沒有見識那個“氣喘吁吁”的伺服器,據說要換新的了,自然是一件好事。二三十人呼啦啦圍坐一桌,我試圖將現實中人與那個網路中的暱稱對上號,卻總不能。除了“孔子”(即“江湖”,希望和大家交朋友)、“西南風”(熱心提供多年大綜合試題)暴露身份之外,其他一概繼續匿名。論壇負責人全部出席,李鐸老師比我想象的要老練許多,或許是受網上ID頭像的潛在影響,還以為是個小夥子呢;蔡可是現代文學博士生,文學自由談版塊的斑竹;我身旁是負責技術的民間文學研究生未名扁舟(名字沒有記清楚,還有那個和藹可親女老師怎麼稱呼?)……聚會並沒有其他不相關的領導和老師出席,似乎也表達了一種自由討論的民間立場,但即使這樣也沒有調動大家更多的熱情。李鐸老師戲稱此情此景是在為9·11表示沉默的紀念。

圍繞版面與內容的討論,並不十分熱烈,更多是為了獲取一些考研資訊的網友在傾聽。關於論壇建設,我主要談到版面要力求簡潔雅緻,至於內容則需要調動中文系老師的積極性,以及鼓勵廣大寫手的參與。雖然李鐸老師一直強調言論的自由與發言的主動性,但我以為在論壇遠遠沒有聚集巨大人氣的時候,仍然需要一些可能的策劃與推廣。所謂築巢引鳳,有了一定知名度以後,自然會有更多慕名而來者。而網友對於版面無所謂,重在內容的發言,有一定道理,但好的內容也需要一個賞心悅目、便捷適用的容器,畢竟論壇還沒有達到一種“大象無形”的境界,還不是無論版面多麼簡陋粗糙都可以靠其內容的厚重來引領思潮。遠道而來的臺灣女士(似乎是個老師),用略帶澀味的國語講述關於刪帖的故事(因中間離場未能全部領略其內容)。而斑竹最大的權力和最重要的職責恐怕就是刪帖了,放棄這一項權力,斑竹作用何在?李鐸老師如是說。

本來要在會後舉行的考研交流,因沒有已考上研究生到場(研究生新生住萬柳,距離較遠,且下雨,另有部分學生晚上有課,或者走過了一段艱難的日子之後,不願再回首),只好作罷,李鐸老師介紹了一些經驗,但畢竟有限。最為核心的觀點就是要能侃,自圓其說即可。

會後,不少網友們在交換著複習想法和聯絡方式,以期得到更多的交流,助考試一臂之力。我則沒有投入到那種源於考研熱情的親密接觸中,獨自走出雨後的五院。在未來不遠的日子裡,一個人走一段寂寞的路是必要的。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9月21日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秋月當空,又是一年中秋……

女友在考取外經貿大學的在職研究生之後,我們在週末相聚的時光又減少了一天。女友明天要考試,與我在一起恐怕是不能好好學習的,這已數次得到證明。似乎已經習慣了許久孤單的日子,於是也並不覺得有太多寂寥。唯一有一絲惆悵感覺,是因為晚飯時候本來要約上一二朋友的,才發覺他們都早已沒有了蹤跡。都去賞月了吧?

中文系BBS論壇也只寥寥幾人,對文字敏感的人是不會放過這個“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的好日子的,面對空蕩蕩的論壇我發帖說:

月有陰晴圓缺,雖是變化之美,但我們依然鍾情一輪圓月下的團聚,無論是“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還是“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前者只能透過網路或電話傳情了,而清輝撒下的月光卻是一樣的,今晚北大的公用電話恐怕要超負荷了;後者自然可以相約湖光塔影之間,想想便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