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2部分

有錯,這裡唯一的問題是:這些歌難道正如泰戈爾所堅持的那樣,都須用散文詩或散文來寫嗎?用散文來寫歌,這個美好而難以實現的事卻被泰戈爾實現了,而且並非是在他的鼎盛期實現的②。在第24首散文詩中,他用瀑布的形象來表達他的胸臆,他說他的詩歌像百折不撓的瀑布,時寬時窄;事實上,他的詩歌與其說是瀑布,還不如說是蜿蜒曲折的溪流。在第25首散文詩中,他發現他所有早期的作品都是高高在上的、貴族式的,它們像皇宮閨房裡的庭園(泰戈爾語),幽幽深深,普通人民難以觀賞;在高高的宮牆外面,聳立著一棵魁偉的桉樹和幾株金籃樹,它們在晴空下歡欣鼓舞;他發現了其中的意蘊,並且決定把“溫室和花盆裡的詩歌”移植到他所謂的田野上,那兒它便能在韻律的森林裡舒展枝條。

……………………

①這種傾向貫穿在全部散文詩中,直到最後。

②菩達迪瓦·波斯對泰戈爾的散文詩極為讚賞,在這一點上他遠遠超過了其他的批評家,他稱“散文之歌”是泰戈爾創造性才能的又一表現。

然而,雖然詩人作出種種辯護,雖然他決定移植詩歌,但他好像難以把握自己,詩人的整個嘗試,正因為這種舉棋不定而受到損害,最終偃旗息鼓。這些帶有情緒性和目的性的紛亂的辯護詞,以及詩人對新的手法的熱衷都是些表面現象,問題的實質在於詩歌的藝術內容正在發生變化;一個新的目的不時地表露出來,可是,詩人的辯護性傾向卻模糊了詩歌以及這種變化的實質,詩人沒有必要對自己的變化作出邏輯上的關注。總之,詩歌沒有必要與邏輯上的陳述發生關係。通常,變化是悄然而至的,或者說是詩歌自身發展的一個部分。用詩進行辯論——這種次等的哲理詩,並非是泰戈爾所擅長的。詩人引入了這種人為的邏輯,其結果僅僅是孕育出了幾首不能令人信服的詩作。當泰戈爾忘記為自己進行辯護時,他為自己的辯護才是最雄辯的。

人們感到泰戈爾是在一個相當疲倦的時期採用了散文詩這種形式,在這個時期,他的靈感日趨枯竭;而且在新的經驗或觀念的壓力下,他還來不及找到一種更為合適的表達方法。然而,泰戈爾並沒有竭盡全力使散文詩的形式臻於完善,詩人讓許多雜亂的東西進入了詩歌之中。我們還記得在前面所引用的斯里庫馬·巴奈奇(SrikumarBanerji)博士的觀點,他認為在這時期的作品中,泰戈爾似乎不怎麼關心把素材放到適當的形式之中。(《邊沿集》極其尖銳而且成功地諷刺了所有關於散文詩的喧鬧!)泰戈爾,以及其他所有的人所提出的倡導散文的論點,聽起來都是支離破碎的。泰戈爾的熱情的評論者們,在泰戈爾對散文詩的熱情中洞見了衰弱的症狀,這並非是沒有道理的。

然而,這些散文詩也圓滿地完成了某些目的,比如,它們使得泰戈爾對自己的作品作出了傑出的評論,這種做法對他來說可是第一次。至少,這些散文詩表示了詩人對自己的早期手法日益不滿。這種新的手法,還給我們提供了一些其他方法不可能企及的“靜物”作品,這些作品具有既親切又超然的風味。正是由於他對散文的執著,才使得他竭力去維護散文。泰戈爾前所未有地意識到,他過去的藝術並非屬於人民,現在他希望唱出人民那悲傷而無語的曲子,正是基於這一點,他才以為散文是唯一的出路——詩人的錯誤也正在這裡。泰戈爾對口語的利用是令人驚訝的,但是,他利用的口語是經過多年的文化沉澱而來的口語,其精深微妙是窮人們難以理解的,雖然他眼下希望成為窮人們的喉舌。他還大膽地從各種具有地方特色的傳統中吸取養分,比如鮑勒人①的藝術傳統。然而泰戈爾對這些傳統的吸收似乎都是法乎其上的。就使用左派的措詞而言,泰戈爾也沒有“貶低”自己。雖然他自己不斷追求,但他還是不可能變得普通起來,不可能成為一個名副其實的革命詩人或者無產階級詩人。他的言語和情感與他們不一樣,這也許是因為他從來沒有他他們那樣生活過。有些侷限,最好還是接受,而不該與之搏鬥。從許多方面來說,泰戈爾的散文詩其實是一條死衚衕,後來他從這條衚衕中出來了。散文詩的嘗試以希望開始,以嘆息結束。

……………………

①西非象牙海岸地區的一個民族,以木刻藝術著稱。——譯者注。

無可否認,從許多方面來看,這種詩歌比詩人以前的作品要樸實得多。然而,我們可以料想,這是一種艱難的樸實,這是一種極其精美的樸實;現在,這種樸實甚至乾脆否定了韻文的“鐐銬”,這種詩看上去不像詩歌(它也不在乎)。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