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妃雖然報了仇,出了氣,卻始終沒能如願以償,登上皇后的寶座,到死都是貴妃。
她太小看朝臣的能力,讀書人的固執。
文臣擰起來,皇帝都要告饒。
廷杖?
隨意!
打死了名留青史,打不死就要上奏!
吳太妃對今上有養護之恩,今上被封太子之時,亦被先帝接出冷宮,封為淑妃。今上登位之後,更被奉入清寧宮,享受太后尊榮。
弘治帝本欲請吳太妃入仁壽宮,但被後者堅定拒絕,只能作罷。
“陛下仁慈,終不可違逆祖宗規矩。”
經歷過萬妃陰霾,天子薄情,冷宮寂寥,吳太妃心如死灰,連清寧宮都不想住,只想尋個安靜處了卻餘生。
奈何弘治帝孝心不變,只能領受聖恩,安住清寧宮。
自弘治元年至弘治十八年,凡祭典佳節,除必要,吳太妃少有露面。
平日裡不簪花鈿,不著大衫,只同道經檀香相伴。許多弘治年進宮的中官宮人,甚至不知道清寧宮裡還有一位太妃。
相隔十幾年,隨天子一道諭令,吳太妃重回眾人視線,執掌內宮。司禮監和女官司都在觀望,想看看這位成化廢后會如何的雷厲風行。
讓眾人跌破眼鏡的是,吳太妃一身道袍走出清寧宮,先去乾清宮拜見天子,隨後就去了坤寧宮。
天子同吳太妃說了些什麼,除寧瑾等少數幾人,無人曉得,也少有人敢打聽。
皇后拒吳太妃於宮門之外,硬生生讓後者等了半個時辰,才遣宮人敷衍一句:“皇后娘娘鳳體有恙,不便見太妃。”
天子都要尊重的人,皇后一句話就打發了。
此事傳到司禮監,王嶽和戴義同時倒吸一口涼氣。
皇后這是做什麼?
明著對天子不滿?
換成以前,天子未必往心裡去,一笑也就罷了。現下是什麼時候,閉宮都不能讓皇后擦亮眼睛,回過味來?
作為事件中人,吳太妃的反應極是平淡,半句話不說,又回了清寧宮。
待宮門關上,回到靜室,伺候她近四十年,跟著她從冷宮出來的女官終是沒忍住,開口道:“娘娘,皇后娘娘這是怎麼了?早年間沒見這樣啊。”
“跟著我吃齋唸經,長年累月不出宮門,你也是愚了。”吳太妃搖搖頭,“想想當年的萬氏,皇后這才哪到哪。”
“可皇后娘娘同萬氏……”怎麼能一樣?
“吃過她的苦,受過她的罪,未必就不會照樣學。”
吳太妃打斷宮人的話,示意宮人也坐下。
相伴幾十年,早如親人一般。在外還要做做樣子,回到清寧宮就沒那麼多規矩。
“娘娘,皇后娘娘這樣可怎麼成?”
“不成還能如何?”
“娘娘別怪奴婢多嘴,”女官遲疑道,“今天見著陛下,都快瘦脫了形,奴婢差點認不出來。太子殿下未及加冠,皇后娘娘又是這個樣。奴婢斗膽,說句大不敬的話,真有那一日,誰又能管束皇后?內宮又會是什麼樣?奴婢越想,心裡就越是打鼓。”
不出清寧宮,也聽過兩位國舅爺的貪婪無度,放肆無狀。仗著酒醉,連帝冠都敢戴,御帷都敢窺伺,還有什麼不敢做?
皇后得知之後,不斥責兄弟,反哭求皇帝將敢直言的中官何鼎下獄,絕不是一句“糊塗”能掩過。
這樣不知事的皇后,不省心的外戚,難怪陛下憂心。
“道家言,奢者富而不足,儉者貧而有餘。能者勞而府怨,拙者逸而全真。”吳太妃嘆息一聲,髮鬢雪白,雙眼卻極是清明,“繁華迷眼,權勢惑人。一旦迷入心中,便是想拔都拔不出來。”
“娘娘,您早知皇后娘娘會如此?”
“這世上有一種人,能同患難,不可共富貴。”
吳太妃輕輕搖頭,道:“天命自有定數,我曾勸過皇后,人生不過數十載,苦盡甘來理當惜福。可惜我是人老語薄,沒半點用處。”
如果皇后能聽進去,也不會鬧到今天這個地步。
“娘娘,陛下請您執掌內宮,您可不能說這樣的話。”
“傻子。”吳太妃忽然笑了,“我還能活幾年?本想著勸勸皇后,不要和天子這麼擰著。如今看來,還是我想得過於簡單了。”
女官沒有接話,只是愈發憂心。
“這些年捧著經書,終是無法悟道。可見我是凡體俗胎,修不成真人。盼著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