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貢士生生打了個哆嗦,臉色更青。
楊瓚抬起頭,瞬間愣了一下。
這不是那日見到的藍籌股?
顧卿神情不變,目光掃過胡貢士和楊瓚,微在後者身上一頓,吩咐兩名校尉留下,又轉身離開。
目送顧卿走遠,楊瓚忽然笑了。被胡貢士激起的悶氣一掃而空,心情霎時明朗。
宮門之前就見美人,好兆頭!
花費了足足一個時辰,三百人才走進宮門。
此時天已大亮,帶路的仍是小黃門,方向卻不是謹身殿,而是天子上朝的奉天殿。
行過金水橋,三百多人鴉雀無聲。
琉璃明瓦,紅漆巨柱,金龍飛騰盤旋。
比起謹身殿和華蓋殿,奉天殿又多一層莊重威嚴。
眾人屏息凝神,腳步都開始放輕。行進間,耳邊似有龍吟迴響,好似能看到自己金榜題名,打馬遊街的美好前景。
幻想美好,卻十分短暫,眾人很快回到現實。
想要東華門唱名,先要過了眼前這一關。
殿試之日,御駕親臨奉天殿,並欽點十四名讀卷官審讀策論,為朝廷取才。
天子高坐龍椅,貢士們尚未進殿,自然看不到。
殿前點名的是兩名身著錦雞補服,腰束花犀帶,頭戴烏紗帽,腳蹬官靴的二品大員。觀其年齡相貌,皆是花甲之年,然精神矍鑠,目光如炬,威嚴感壓下,幾欲令人屏息。
此二人正是執掌都察院,助弘治帝打造中興之世的名臣:左都御史戴珊,右都御史史琳。
御史之責在監察百官,舉發不法之事。
弘治朝政治清明,兩位都御史居功至偉,更以剛正不阿為百官稱道。
此番殿試,弘治帝欽點的讀卷官皆為心腹之臣,也是日後留給太子班底。
論才幹,十四人均是才華非凡,有能之輩。然其中多數已是花甲古稀,將臨致仕之年。五十歲不到的楊廷和,竟連末尾都沒能排進去,更無資格同馬文升、劉大夏等同列。
點名完畢,殿中捧出聖人畫像,殿試讀卷官在前,率眾敬拜聖人。
十四人多是緋紅補服,唯當先三人著御賜麒麟服。
無需細想便可知,此三人乃是少師兼太子太師華蓋殿大學士劉健,太子太保兼謹身殿大學士李東陽,太子太保兼武英殿大學士謝遷。
內閣三鼎,治世能臣。
行禮畢,眾人起身。
劉健當眾宣讀敕書,三百貢士敬神聆聽。
起初,敕書的內容平平無奇,多是鼓勵之言,眾人未覺異樣。末尾卻直落驚雷,點出兩名貢士,當即黜落。
“平庸諂媚之人,非朝廷欲取。”
短短一句話,猶如晴空霹靂。被點名的貢士臉色慘白,呆若木雞。
不待回神,已有殿前衛士行出,查驗正身,將人“請”出宮門。
喊冤?
嚎哭?
請求天子隆恩,網開一面?
直接堵嘴,改請為拖。繼續執迷不悟,拖就會變成抬。
霎時間,萬籟俱寂,渺無聲息。
除了金吾衛遠去的腳步聲,唯有風過衣襬的颯颯聲。
少數貢士臉色丕變,雙手隱隱發抖。多數尚能鎮定,只是額頭隱隱冒汗。
劉健等人在上,目光炯炯掃過,眾人的表現皆落入眼底。另有中官在一旁默記,待敕書唸完,悄無聲息的返回殿中,向天子稟報。
殿試前先來一場下馬威,實是少有。然有天子示意,劉健等人只能依言行事。
敕書唸完,二度行禮之後,數名宦官自殿側行出,引眾貢士入殿拜見天子,依次序落座。
十四名讀卷官仍立在原處,看著貢士一一行過,不時點頭,不時搖頭。
新科明經們被看得頭皮發麻,腳底打顫。
這是殿試?不是在菜市場稱斤論兩、挑肥揀瘦?
輪到楊瓚,雖同眾人一般低眉斂、足下無聲,底氣沉蘊又是不同。得空還能不著痕跡的瞄上兩眼。
腹有詩書氣自華。
前世的楊瓚多以為是誇張,如今親眼目睹,不得不承認:古人誠不欺我。哪怕已是長髯垂胸,髮鬢斑白,仍是腰背挺直,氣質超然,卓爾不群。
十四個老帥哥排排站,楊貢士委實過了一把眼癮。
馬文升捻著鬍子,微微頷首,老夫的眼光果真不錯!
韓文亦有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