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人高僧,自當敬重。六根不淨、披著僧服道袍,滿心花花世界的酒肉和尚,無良道士,還是哪涼快哪歇著去。
想起弘治帝服用丹藥,朱厚照皺眉,倏然冒出一股火氣。
再次提筆,寫下敕諭,敕僧錄司令和道錄思,嚴查天下寺廟道觀,遊方之人。凡遇欺世盜名,騙取百姓錢財,必收回度牒,交有司發落。
出於一時之氣,天子下令嚴查僧道,皇家喜事不供奉香油,其影響之深遠,非尋常能夠預見。
隨訊息廣佈民間,上行下效,先是士大夫,後是百姓,漸也杜絕此風。
對一心向道,佛在心中的修士,此事影響不大,反予其清幽,助其修行。
掛羊頭賣狗肉,借寺廟道觀斂財之徒,便如墜入泥潭,撕開畫皮,現出真面目,終落得香火寥落,信徒散去,再不復往日風光。
從正德二年到正德二十三年,天下寺廟道觀,記錄在冊者竟少去一半。更不用提鄉野無名之地。
正德皇帝尊崇聖祖高皇帝之法,卻非全盤採納。對僧道所行,便與之背道而馳。
對此,後世褒貶不一。
唯有一個觀點,世人共舉,自正德二年起,各地耕田稅收屢有增長,乃是不爭的事實。
寺廟道觀不交稅。
道士不提,寺廟往往佔有大片良田,旱澇保收,全收歸自身。加上信徒的香油錢,無論真修士假和尚,多富得流油。
乍一看,貌似關礙不大。將各府州縣疊加,數量委實驚人。
起初,朱厚照只想收拾人,並未考慮到這一點。
隨事情發酵,戶部尚書韓文察覺其異,盤點國庫銀糧,登時雙眼發亮,磨刀霍霍,斬下百頃僧田,發於百姓。
被和尚抽小人?
韓尚書拂過長鬚,手一攤,本官通道,隨他去抽。
況且,高僧六根清淨,無視凡塵,怎惜阿堵之物。懷恨在心,藏怨宿仇,必是佛心不堅,更不足慮。
韓文之後,繼任者皆循此例,偶有增補,絕無更改。
到正德十六年,楊瓚升任戶部尚書,更是冒天下之大不韙,上奏御前,向名山古剎收稅。
種田就要交稅,無人可以例外。
韓尚書等前輩揮舞鐵鏟,鑿開道路,楊尚書扛起鐵鍬,繼往開來,將大明戶部六親不認,神佛不忌,為豐國庫向天借膽的“傳統”,發揮得淋漓盡致。
當然,僧人只算開胃菜。
在楊尚書眼中,商人,尤其是到明國發財的番商,才是“豐收”物件。
知曉航路,手握貨源,便掌握主動。
一匹絲綢,兩隻瓷瓶,價格翻上幾倍,照樣要乖乖交錢。
大批次低價傾銷,搶奪歐羅巴市場,輕而易舉。遠航美洲,設定衛所,同印第安人做生意,趕走歐羅巴海盜,更是手到擒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