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40部分

文中的第一人稱為李志明。

在1999年的時候,我父母買了一套商品房,那時候,大家對商品房的概念還停留在“新鮮事物”的層面上,房價較貴,在單位福利分房政策取消的大環境下,能買得起一套商品房的,屬於先富階層的代表。我父母屬於是那種死要面子活受罪的人,人家都爭先恐後的買商品房,我父母也不幹失落,加入了購買商品房的行列之中。

但我當時父母的實際收入只能說還算可以,真要加入富人們的行列去購買商品房,還是有點吃力的,地段好的、房型大的商品房我父母只能是望洋興嘆,最後看中了一套銀興苑(編者按:為防止對號入座,該小區名為化名。)的商品房,建築面積96平米,房價1500元每平米。(編者按:當時1500元的房價已經算是頗高的了,要知道,那個時候鄔熙的整體工薪階層的收入水平也就維持在800~1000元,老百姓的概念中認為一個月的工資還不夠買一平米的房子,那是很不靠譜的事情,哪像現在,很多人三、四個月的收入都買不起一平米的商品房,這幾年的房價上漲還是有目共睹的。)這個價格相對於其他的商品房房價而言,要低了很多。之所以會這樣相對的便宜,最主要的一個原因就是地理位置不好。

很多人買房,都講究看風水。會打聽這造房子的土地以前是做什麼的?以前是池塘、農田那是最好的。拆遷款相對動用的比較少,房價也會相對便宜。居民區會比較麻煩。因為你要把那些原本拆遷戶給安置好,才能拆房造房,這個安置款項就是一大筆的支出,羊毛出在羊身上,開發商很顯然會把這筆開銷計算在購房者的身上,所以,這樣的房價會相對比較貴一點。如果是墓地呢,這就有些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百無禁忌的人無所謂,這樣的造房價成本會相對較低,而有些人就比較忌諱,認為地底下都是死人,住在死人堆上會比較忌諱。

銀興苑小區生前是一個怎樣的地方呢?是一個屠宰場,照例說這個應該還好,拆遷成本較低,且也不會太忌諱。殺豬殺牛的地方大家都習以為常了,也沒見得吃豬肉、牛肉的人感覺到心理上有什麼負擔的。但這屠宰場的背後卻有一個危言聳聽的傳說

在三年。自然。災害的特定年代裡,整個中華餓殍遍野。人吃人的新聞已然是不絕於耳,屠宰場已然沒有豬牛羊可以屠宰,它的最重要的一個任務就是屠人。所謂的屠人也不是說街上隨便拉一個人就將其屠宰了。還沒到那程度,而是一些醫院跟其聯絡好,將將死之人送往屠宰場進行屠宰,然後按照豬牛羊肉進行出售分配。當然,那年代還是計劃經濟的時代,出售的物件斷然不可能是全體鄔熙市民,而是醫院指定的醫護人員。

那個年代,是對人最為不敬的年代,活人都自身難保。誰還會去管死人?真有人餓暈送往醫院,醫院也沒辦法。除了打一些所謂的“營養針”以外(編者按:據說這玩意目前朝鮮還在使用,一種聊勝於無的針劑。沒有太多實際的用途,只是對患者有個心理寬慰的作用!),就別無他法了,所有的人都明白:拯救快要餓死的人,唯一的辦法就是進食,沒食可進,最著名的醫生也是白搭!醫院通常是象徵性的搶救兩天,最後通知家屬病人病危,讓其過來處理後事,一些病人家屬尚能用最後一口氣將死者送往火葬場火化入殮,給死者最後一點尊嚴,但大部分死者家屬已然是無暇顧及死人了,就大筆一揮,讓醫院自行處理:做醫學研究也好,做屍體解剖也罷,反正就沒人管了!也正是這一點,讓醫院有將將死之人送往屠宰場進行屠宰的事情那年代人吃人,不要說一些道德淪喪、恬不知恥的“高風亮節”的話,換誰,誰都會這麼做。

屠宰場將死人屠宰完畢後,就進行所謂的肉食分配,醫院拿大頭,屠宰場自留一部分,當然對外宣稱不可能是人肉,而是用“特供肉”、“計劃供應外肉”等名稱來掩人耳目,筆者沒有吃過人肉,也不知道人肉是什麼味道?但筆者有幸採訪過吃過人肉的一些老同志,他們的回憶是還是比較可口的。之所以會是這樣的回答,一來人屬於雜食動物,什麼都吃,其肌理組織遠比豬牛羊來的細膩的多,人肉遠比豬牛羊好吃的多。二來是那個時候的人實在是太餓了,吃什麼都是好吃的,更何況是“肉”呢?一時之間,屠宰場的“特工肉”供不應求。

在這裡要順便說一個事情:屠宰場屠宰的人不都是成年人,還有小孩。可能是屠宰場“神通廣大”的緣故,能搞到“特供肉”、“計劃供應外的肉”的指標,所以,很多人都“聞風趕來”,要買肉。當時這個屠宰場的負責人呢姓邵,是一個好大喜功的人,前來所求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