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時古琴要求繁禮甚多,需焚香淨手,幸虧剛才祭月,還留有一些。琉璃聽到呂先生要彈奏古琴,便加了一些到旁邊鶴鳥升山爐中,不多時,嫋白煙氣盤屈上升,被火光一映,立又顯出濃淡不同的黃色,飄散著夜來花香的味道,幽幽沉沉,鬱而雅緻,不愧為江寧“散香坊”出產的上等香料。
少頃,李華抱著一把十六絃古箏跑了過來,呂耿陽的臉一下子黑了下來。
李紀在書房裡曾經看到過古琴,此刻見狀笑著對李衛說:“大哥,先生要彈古琴,你拿古箏來幹什麼?”
李衛難得地微窘,撓撓耳邊,才道:“琴箏不是長得很像嗎?我一直以為這就是古琴呢。”
此刻就連侍候的僕役、溫酒的小僮,都低下了眼來,大概是怕自己笑出來吧。
李洵橫了他一眼,發話道:“這就是你平素不喜讀書的毛病,以後有時間多多和呂先生學習,今個兒是中秋之夜,也不過分說你了。”吩咐小廝趕快去庫房取古琴來。
“古琴其實又稱“文武七絃琴”。上古古琴原本只有五絃,是為金木水火土之意。其後,周文王為紀念死去的兒子伯邑考,增加了一根弦。爾後,武王伐紂時,為了鼓舞士氣,便又增添了一根弦。因而得此名。”趁這個機會,呂先生向李衛傳授古琴的基本知識,李衛看著手中十六絃的古箏恍然大悟。
等小廝將包在琴袋裡的古琴取出來的時候,呂先生大吃一驚,居然是難得一見的“焦尾琴”,更為難得的是琴絃竟然是“寡婦絲”。
愛琴的人都知道:蔡邕曾於烈火中搶救出一段尚未燒完、聲音異常的梧桐木,他依據木頭的長短、形狀,製成一張七絃琴,製成後果然聲音不凡,因琴尾尚留有焦痕,就取名為“焦尾”。後世的人便尋找上好奇特的梧桐木製作古琴,但畢竟是可遇不可求的事情,因此,焦尾琴傳世的不多。
然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用來製作琴絃的最好材料就是這寡婦絲。相傳蠶最乖巧,作繭時往往能遇物成形。有一寡婦,獨居一室,長夜倚枕,不能安睡。她就倚在床頭,從牆孔中看鄰居家中的蠶做繭。第二天,蠶繭的形狀都有點像這個寡婦的面形,隱隱約約是一副愁眉苦臉的樣子。蔡邕見了,就將蠶繭買回來,繅絲後製成琴絃,安在古琴上。彈奏時琴音總帶點憂愁哀痛之聲,旁人聽了,常常會流下同情的淚水。蔡邕就向女兒蔡文姬詢問其中道理,文姬回答說:“這是寡婦絲。”
現在,呂耿陽看到這把焦尾琴配著寡婦絲幾乎可以斷定這把古琴就是當年蔡邕製作的焦尾琴。
沒有想到李家不過是商賈之家,居然藏有這等稀世寶貝,看李家的樣子,似乎並沒有意識到這把古琴的真正價值,而只是當成一把普通的好琴收藏,要不然,也不會拿給他用,還是當著這麼多僕役下人的面,早就深藏在密室中,唯恐被人知道。
呂先生看了妻子一眼,不出意外的看到妻子驚訝的表情。
看到呂先生夫婦吃驚的表情,李洵得意起來,“呂先生覺得這把琴如何?”
“好好好——”呂先生說了一連串的好,想到自己竟然有一天能夠使用傳說中的焦尾琴彈奏,呂耿陽心情異常激動。
一旁小廝抬過來一張琴桌,呂先生將焦尾琴安放在桌上,起指行弦,一輪七音過後,呂耿陽更加確定了。
想了一下,呂耿陽決定彈奏一曲《瀟湘水雲》,方不負今生僅有的一次使用焦尾琴的際遇。
舒指撩撥,飄逸的泛音使人進入碧波盪漾、煙霧繚繞的意境。琴音層層遞升渾厚滄桑,漸漸打破壓抑氣氛,展示了雲水奔騰的畫面,但只聞起指,便如聞鶴唳於天,百折而回,如見天地遼遠之悠悠,頓覺自慚形穢之愴然。起指猶若未息,小序大序相繼而起。曲調因之一轉,兩個主調盤結纏繞,廣闊而綿延。時而風平浪靜,時而云水奔騰,琴音變化再現,有欲起先伏之妙,再現了水雲聲,更為奔放、熱情。眾人只覺心潮澎湃,隨起隨伏,猶似情思皆被奪,不知身在何方。最後,按音、泛音、散音巧妙的組合,交織成一幅天光雲影、氣象萬千的圖畫。眾人只聽聲遠聞於天,回於地,直入人心深處,恍然若經歷數世春秋。終至,呂先生懸手於弦,止息不動,繼而緩緩收回。眾人猶自覺得曲音悠然迴響,以為樂曲尚未止歇。
呂先生嘆息了一聲,手輕輕撫摸著焦尾琴,戀戀不捨。這大概是自己有生以來彈奏的最好的一次,抬頭看向眾人,不由一愣,雖然眾人都沉浸在剛才的樂曲中,但是唯有李伊水淚流滿面。
古人聞絃歌知雅意,才有高山流水千古流傳,《瀟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