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政府已經獲得了極大的民眾支援,籌安會的宣傳工作業已推進的有條不紊,可謂是前路一片光明,只待時機成熟便能榮登大寶。
不過事情遠遠沒有表面上看去那麼簡單,只是因為袁世凱現在一味心思全部投放在了帝制一事上,所以忽略了許多細節上的問題。
在袁世凱身邊不乏沒有保持理性的幕僚,張一鏖就是這樣一人。他專門在今天來到懷仁堂南書房,趁著處理秘書處的公務之際,順帶的向袁世凱進言道:“大總統,天津那邊已經發回電報,袁梓敬還是堅辭不受。下面傳言的花樣越來越多,您看,是不是得想想辦法。”
袁世凱沒有什麼興致的說道:“無非都是一些小道微言,林子大了,總不能讓所有人都安靜下來。由得他們去吧,遲早會自發平息下來的。”
張一鏖嘆息了一聲,進一步說道:“可是大人,今世非比往日。袁梓敬在遼東立下汗馬功勞,如今又正值年輕力盛,偏偏在這個時候說辭官隱居,這怎能不引起外人胡亂猜測?此次如若不正面解決問題,只怕會遺禍無窮。”
袁世凱笑道:“有何遺禍?你倒是說說看。”
張一鏖知道袁世凱是故意這麼問,袁肅這件事的遺禍是什麼,幾乎所有人都心知肚明,那就是北洋內部人人自危,外界質疑之聲絡繹不絕。但是這些話是沒辦法說出口,不僅說出來會有觸忌諱,就算袁世凱不追究這些忌諱,要想反駁也是輕而易舉。
“我著實不知原本好端端的,為何大總統突然要做出這樣的調任命令?袁梓敬是支援中央集權的領頭人物,又是北洋青年一輩的典範人物,更是大總統的同宗親戚,本應該加以培養引以外用才是,何處卻惹來如此之多的憑空猜測呢?”
“無論是公事還是私事,這都不是你的職責範圍,索性無需多理就是。如若你非要擔憂這件事,那就再發幾封電文到南京,措辭重一些,儘量邀得袁肅北上就是了。”袁世凱臉色有幾分不好看,陰沉沉的說道。
張一鏖暗暗嘆了一口氣,他算是明白什麼叫自毀長城了。不過終歸也沒辦法再繼續深勸下去,這件事還是有許多忌諱的地方,雷池處處,容不得任何多嘴。他現在所期望的,那就是袁肅當真能老老實實呆在天津,又或者不會真正記恨於大總統,否則這件事肯定還會有後續的大風大浪。
正文 第29章,五月六月
網際網路 更新時間:2013…5…19 2:20:54 本章字數:2656
從三月到五月,籌安會的動作越來越大,關於帝制的新聞報道也越來越多。
之前半年的時間裡面,無論是袁世凱個人又或者是北洋政府都沒有對帝制一事公開做出任何答覆,即便有也只是私底下的言論罷了。要說唯一一個與官方掛鉤的關於帝制的事情,還是去年年底在瀛臺舉行新聞釋出會,記者向袁肅提出關於帝制的問題。
國內的民眾情緒每天依然都沉浸“民族自強”的氛圍之中,而在北洋政府喉舌的引導之下,也有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偏向帝制,甚至跟著籌安會一起鼓吹帝制。
正是有鑑於國內的呼聲水漲船高,袁世凱“被迫”於五月六日在國政辦公廳做出正式的答覆。他否認自己有更改國家政體的意願,表示外交的輿論和民間團體的學術討論,與北洋政府是沒有任何關聯。
這樣的回答顯然很草率,不管是在措辭還是在語氣上,袁世凱的答覆都沒有切中要害,僅僅是有一種很柔和的方式表達了自己的“態度”。當然,無論是北洋內部又或者是民間一些有見識的人,都很清楚這次所謂的正式答覆,只不過是袁世凱虛推罷了。就如同歷史上所有被“勸進”的帝王,總要先考慮大統和民間聲音,經過三勸三推之後才能進行下一步。
就好比是一個流程罷了!正因為如此,南方一些不算主流的報紙還專門刊登了一些諷刺的文章,來揭露袁世凱惺惺作態的樣子。只可惜這些非主流的報紙大體上只能當作“內部檔案”來傳閱,大部分的老百姓們別說根本不會多加理會,甚至都從沒聽說過這份報紙的名字。
正如同所有人預料之內的那樣,到了五月底的時候,由副總統黎元洪、四川軍務總辦陳宦、財政部總長梁士詒、廣東巡閱使龍濟光、山西督軍閻錫山、山東督軍靳雲鵬、山東軍務總辦張懷芝、湖北督軍王佔元等一眾中央及地方大員,聯名呈交勸進書。書中雲裡霧裡說了一大堆好聽的話,希望大總統袁世凱能夠順應民意。
此次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眾多官員牽涉其中,聲勢和影響極其之大,引起了各界人士廣泛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