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宣府、遼東、甘肅。明英宗在宦官王振慫恿下率兵親征,也先誘明軍至大同,破其前鋒。接著,又聚軍於土木堡,殲滅明軍主力,俘明英宗以去,史稱為土木之變。同年十月,也先進圍北京,企圖迫明廷訂城下之盟。但因北京軍民英勇奮戰,也先計劃未能實現。由於傷亡慘重,加上兵士厭戰,內部矛盾重重。1450年也先被迫將明英宗送還,雙方重新恢復正常通貢互市關係。
也先死後,瓦剌部落分散,逐漸衰落,內部事態鮮為人所知。但對外則西侵謝米列契地,並沿錫爾河洗劫了塔什干等城;向東爭奪哈密,一度攻入肅州城,以求開拓東西方通道。一部分瓦剌人則向青海、甘州等地陸續轉移。也先之後約一百五十年,瓦剌才再次在哈剌忽喇手中興起,不過終究大勢已去,經過短暫的興起之後瓦剌迅速的又衰落了。
哈剌忽喇與馬哈木、脫懽,也先祖孫一樣,亦出身於綽羅斯部。約與其同時,還有和碩特部首領拜巴噶斯。二人先後為瓦剌四部盟主。此時瓦剌的分佈地在額爾齊斯河左岸低窪地帶,其牧場地可宜達伊賽克湖。清朝,瓦剌被分為杜爾伯特、準噶爾(綽羅斯、厄魯特)、土爾扈特、和碩特四部。
也先死後瓦剌已經傳了四代繼任者分別是:
阿失帖木兒(?-1478年),清朝史料作俺檀汗、額斯墨特達爾罕諾顏,是蒙古瓦剌部領袖,也先的次子。1451年,也先命他為太師。其父被殺後,繼承瓦剌的權力,但不能統一全蒙古。與東蒙古孛來等結盟,向西伊犁河一帶擴張,駐牧於漠北和林一帶。又與癿加思蘭(也先三弟之子)、還有自己叔父賽罕王聯盟。1478年,阿失帖木兒在和林病故,子克舍嗣位。
克舍(?-1478年),又作克失,清朝史料作額斯圖木,是蒙古瓦剌部領袖,阿失帖木兒之子。1478年,阿失帖木兒在和林病故,子克舍嗣位。瓦剌衰落,在克舍時有復興之象。克舍聯合達延汗,《明史》稱“其長曰克舍,頗強,數糾韃靼小王子入寇”,1486年,克舍病故,子養罕嗣位。
養罕(?-1495年),清朝史料作哈木克臺吉,是蒙古瓦剌部領袖,克舍之子。1486年,克舍病故,子養罕嗣位為丞相。
次年,瓦剌養罕王屢次攻掠赤斤、罕東諸衛。克舍之弟阿沙也自稱太師,部落為大瓦剌,養罕部落為小列禿。在達延汗與其子的壓力下養罕西遷,聯合哈密衛忠順王,對抗吐魯番汗國。1495年,養罕中吐魯番流矢而死,由阿喇哈青森繼位。
阿喇哈青森也就是現在的瓦剌首領同時也自稱大汗。瓦剌的大汗和韃靼的大汗是不一樣的。韃靼部位黃金家族直系,他們都是繼承於成吉思汗。所以在整個蒙古人心目之中只有韃靼部的人才可以稱大汗。而其他的任何人自稱大汗都是不被蒙古人承認的。這也是瓦剌和韃靼長期紛爭的原因之一。
瓦剌好歹是和韃靼並列的一部,並且大都數時候瓦剌都要比韃靼強大,但是即使這樣,瓦剌部落也一直不能得到全蒙古人的認同。瓦剌好幾代人都自稱汗,但是都沒有得到任何除瓦剌外的蒙古人的認同。即便是在大明也一樣,明史在記載韃靼首領的時候大都用大汗代替,但是寫道瓦剌的時候卻永遠不用大汗兩個字,永遠都是瓦剌首領。可見不管瓦剌怎麼努力,在天下人的眼中瓦剌的首領是永遠都成不了大汗的。
統一蒙古和爭奪汗位是瓦剌和韃靼爭鬥的兩個焦點,統一蒙古瓦剌人短暫的做到過,但是成為全蒙古人都認同的大汗,瓦剌人卻從沒有做到過。即使是在瓦剌最強大的也行時期,大汗也不是瓦剌人的,而是韃靼人脫脫不花的。執著於汗位,瓦剌和韃靼打了一百多年,執著於汗位也行殺了脫脫不花自立為汗,結果造成瓦剌的衰落。執著於汗位,也行之後歷代繼承者都沒有忘記透過戰爭來逼迫韃靼的大汗把汗位傳給瓦剌人。可是自始至終他們都沒有成功過。但是他們卻從來沒有放棄過。
現在的阿喇哈青森也一樣。他即位的時候瓦剌已經差不多四分五裂了,但是速來有大志的他卻沒有放棄,他父親做不到的不一定他做不到。即位之後經過幾年的征戰他終於逼迫先前叛亂的其餘各部都再次臣服於他了。鮮血和武力使得他統一了瓦剌,但也同業造成了他像也先那樣自信心極度膨脹。就在他的勢力踏遍整個漠北的時候,阿喇哈青森和其祖也先一樣,稱汗了,當然他們都是自稱的。不過很快阿喇哈青森就面臨了一個尷尬的境地,雖然攝於他的武力瓦剌內部都稱他為大汗,但是每當瓦剌和周圍的國家、部落往來的時候他們都在文書上寫的是阿喇哈青森首領而不是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