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的獠牙的時候,展現在世人面前的便又是一番腥風血雨。
抬頭看了看已經快要升到頭頂的太陽,朱厚照有點鬱悶到:“哎,怎麼韃靼人還不來啊,讓小爺我在這裡都凍了一個上午了”
不過馬上隨著一個傳令兵飛快的趕到朱厚照面前,朱厚照鬱悶邊一掃而空了。
飛步跑到朱厚照面前傳令兵急促的說道:“殿下,鎮撫臺告急。”
“什麼?蒲擅北城就交給你了。我去鎮撫臺增援。”知道鎮撫臺告急,朱厚照也顧不上其他的了,把守衛北城的任務交給了蒲擅,朱厚照便帶著一萬多人去增援鎮撫臺去了。
鎮撫臺也叫做鎮東臺,是這幾年朱厚照派人仿照歷史上大名鼎鼎的鎮北臺建造的的一個超大型的軍事瞭望臺。此臺身居瞭望、觀測、防守、殲敵等軍事和邊市貿易為一身,鎮撫臺裡面設施齊全可以作為一個小型的城市,各種生活設施一應具有,只要有足夠的糧草鎮撫臺裡面的人可以在裡面長期的生活下去。
鎮撫臺位於榆林和神木兩座大城之間,再加上和鎮撫臺相連的紅山堡、長樂堡、雙山堡、建安堡、葛家堡、柏林堡、鎮羌所等十幾個大型的軍事堡壘,鎮撫臺和這些軍事堡壘共同組成了榆林和神木兩城之間鋼鐵防線。而鎮撫臺就是這個防線的中心,可以說它的重要性僅次於榆林城,就連神木城的地位都沒有它來得高。鎮撫臺一旦被攻破,整個防線便會崩潰,但時候榆林和神木兩城都有被包圍的危險。
鎮撫臺依山據險,巍峨挺拔,氣勢磅礴,因其控南北咽喉,鎖長城要口道,可以與山海關和嘉峪關等相提並論。鎮撫臺建築呈正方梯形,為疊四層逐層遞縮而成,總高度為三十五米,方正整齊,雄偉壯觀,登臺頂端,榆林千里景物一覽無遺,盡收眼底。第一層臺基座,北長一百二十米,南長九十米,東西各長八十三米,周長三百七十六米,進深十五米。內牆高六米,外墒高十米,上設垛口,東牆南側置城門,東南內側置磚鋪馬道,南牆與長城相連;第二層高十四米多,周長二百零八米,進深五點三米。二層南臺牆中開設券洞,內磚石踏步直通三層,券洞橫額石刻“嚮明”,北面有孝宗親寫的鎮撫臺三個大字;第三層高六點五米,周長一百三十米,進深五米,臺東外砌石踏步達四層;第四高四點四米,周長三十五米多,頂層臺面面積為二百多平萬米,四邊各進深兩米米,正中原建磚木結構方形瞭望哨棚一間,各層四面圍以女牆,設垛口,臺地面鋪青磚,第一層城垣內屋宇環列,作為守臺戊卒的營房。鎮撫臺內部空間極大,可以容納幾千守軍。在加上鎮撫臺周圍無數的鼓樓、箭樓、戍堡等,整個鎮撫臺兵力不下兩萬。
臺東北連線了一個還正在修築的款貢城,用於為未來蒙漢官員進行洽談、舉行獻納貢儀式的場所;臺西側則是一個大型的易馬城,作為將來蒙漢互市的場所也正在修建之中。傍晚時分,登臺遠望,方圓百里一覽無餘,綠洲之中古老滄桑的長城遺址依稀可見,如同一條巨龍橫亙在黃土高坡上。古詩云:“一聲羌笛日初照,愁見飛蓬逐雁群。獨依高臺秋不盡,榆關蕭瑟鎖寒雲。”這是對當年古戰場的真實寫照,如今在此鎮撫臺也可領略到如詩如畫的新塞北風情。
鎮撫臺周圍修建了幾個鼓樓與凱歌樓,兩者相距一箭之遙。鼓樓樓基為磚砌崇臺,拱洞四通。上有二層,分南、北兩院,各有配殿。南院設木牌樓一座。二樓上懸掛大鐵點一個,供打更之用。這也是仿照鎮北臺所建,鼓樓南邊一、兩百米的凱歌樓與鼓樓形制類似,是在弘治十二年的時候都已經建成的,並經大臣商討之後取名為凱旋樓。
從整體上來說,經過朱厚照精心打造的鎮撫臺從規模上來說要遠遠超過歷史上的鎮北臺。再加上鎮撫臺有大量的守兵和鎮撫臺像一個烏龜殼一樣堅硬、全方位的防禦,要攻破鎮撫臺一點都不必攻破榆林城來的簡單。
巴圖蒙克最初進攻榆林的時侯為什麼沒有包圍榆林城,就是由於鎮撫臺的存在。攻不破鎮撫臺他就不能輕鬆的圍困榆林。就連後來派胡木烈和格列博羅特帶兵圍困榆林的東城和南城也是遠遠的繞開了鎮撫臺。並且即使胡木烈和格列博羅特繞過了鎮撫臺,在圍困榆林之前他們也得想方設法從後面攻破鎮撫臺,要不然就是他們圍困了榆林城,整個鎮撫臺組成的防線上計程車兵也會成為他們的巨大的隱患。
但是要想攻破鎮撫臺,難度也是相當的高的,巴圖蒙克以前沒有試圖攻破鎮撫臺就是因為他認為與其付出大量的傷亡攻破鎮撫臺之後再進攻榆林,還不如直接進攻榆林來的實在。至於他現在進攻鎮撫臺,也是不得已而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