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413部分

只是棉布在明中期以後大規模普及,卻偏偏遇上了滿清的崛起。而滿清建立之後,更是設立柳條邊牆,不允許漢人出關謀生。卻是想給他們自己留條後路,萬一在關內呆不下去了,也好撤出關外去。

而對於文大天師來說,這麼一塊風水寶地,絕對不能留給後來可能從東北興起的民族,讓他們坐大,來威脅關內。最好的辦法,就是自己佔據。

只要解決這個禦寒的技術問題!

原本這個問題對於文大天師來說,根本不是問題。有著玉佩在手,什麼不能解決?但是現在卻要自己來想辦法了。

大規模的棉布普及,用棉衣來禦寒,才是東北開發的前提。在棉衣未能大規模普及之前,歷代一直用著麻來作為主要布料的。

當然麻有粗細,人身上所穿的麻布自然不可能是麻袋那麼粗糙,但是相比起棉花來,不論是保暖還是舒服,都是遠遠不及的。

雖然非洲棉大概不晚於西漢中期就經過中亞傳入西域,但是始終卻沒有傳入中原。

一直要到大概南北朝時候,原產於印度比非洲棉更好的印度棉傳入了中原。

但是即使到到唐、宋時期中,儘管有關棉花和棉布的記載很多,甚至當成了觀賞花卉,但是卻始終沒有大規模種植,甚至是紡織了。

種植棉花的地區也僅僅侷限於xinjiāng、雲南、廣東、廣西、福建那些流放貶官的蠻荒之地。

在原本的時空之中,一直要到南宋末年和元朝初年,棉花的種植才開始迅速向長江中下游和陝西地區傳播。鼎鼎大名的黃道婆的故事,似乎還是元代偷跑到海南島上向當地黎族人偷學紡織棉花的技術。

這個,有了東西。推廣起來就快的多了,尤其是文大天師一聲令下,比官府的命令有用的多,這兩年之中,棉花種植已經普及大江南北。

說起來棉花的種植並不是太過麻煩,但是真正要命的是,棉花的脫籽。

在黃道婆將海南島上黎族人的“捍(攪車,即扎棉機)、彈(彈棉弓)、紡(紡車)、織(織機)之具”這些工具帶回來之前,只是脫棉籽就是一道天大的難關,阻擋了棉花的種植的普及。

因為棉籽粘生於棉桃內部,為數又多,纏在棉絮之中,憑著手工去剝,簡直好像是做夢一樣。

此前發明的工具,效率都相當的低下。而黃道婆推廣了扎棉的攪車之後,功效大為提高。

雖然這種原產自印度的粗絨棉,在後世也被美洲所產的長絨棉和細絨棉所取代,被淘汰掉了。

只是可惜文大天師的本尊雖然流落在美洲,卻也沒有見到棉花的存在。就算是他找到了棉花的種子,也同樣沒有辦法帶回來。

但是就算這種粗絨棉不還是照樣在中國流行了幾百年?一直種植到清末?

有了棉花這個大殺器,進軍開發東北就不再是夢想。所以文大天師寧可把遼國的上京道和中京道丟給契丹人,但是東京道,甚至一部分的上京道也要控制在手中。

整個東北富饒的黑土地,都是ri後大宋興旺發達的生命線!

文大天師從地上抓起了一把泥土,一把黑sè的肥沃的流油的富饒土地,數千年來,都從來沒有耕種過的黑sè腐殖土。

在不遠處,又有了一條小河從眼前蜿蜒流過。這種小河,到處都是茂密的植物。各種的野生動物極多,連那後世只能在動物園之中看到的鹿群,也都能看到。

這是一片肥沃的不可思議的土地,整個偌大的地球上只有三塊這樣的土地,最大的一塊早中歐的在烏克蘭大平原,第二塊卻就是分佈在北美洲密西西比河流域。

而最後一塊,卻就是在文大天師的腳下,松遼流域的東北黑土區,上百萬平方公里的富饒土地。

這是寒冷氣候條件下,地表植被死亡後經過長時間腐蝕形成腐殖質後演化而成的,以其有機質含量高、土壤肥沃、土質疏鬆、最適宜耕作而聞名於世,素有“穀物倉庫”之稱。

因為形成一厘米厚的黑土層需要四百年時間的積累,所以土層中腐殖質和有機質含量極為豐富。

“隨意插柳樹成蔭,手抓一把攥出‘油’”的說法絲毫不誇張。是上天賜給華夏民族的天賜之地。(未完待續……)

正文第五十二章保州的戰火

新書《無限世界修仙傳》上傳,求支援……

只是可惜這麼一塊富饒土地,卻因為氣候原因,始終不能被中原民族給利用上,反而成為了一代代的遊牧民族崛起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