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也是頗為驚訝,沒想這大軍才進入印度不久就遇到了如此重大的挑戰,這的確是他們始料未及的。
但正因為此,此一戰,他們必須打好,不能讓英印聯軍將風頭搶了去,如果此戰打不過,將士們士氣一洩,那後面再想重新來過,恐怕是有點困難了。
所以,此一戰,太平軍必須贏。
但是,如此大兵團作戰,贏只能贏在戰略上,所以,太平軍此戰仍得用謀。
經過仔細的分析計算,英印聯軍雖然號稱有八十萬人,但真正精銳的是屬於裝備有全副英制武器並經過英軍精心訓練的二十萬印軍,再加上英軍的十萬人,也就是說,英印聯軍之中,真正具有強大戰鬥力的人數在三十萬上下。
太平軍一方需要在這三十萬人上作文章,只要將這三十萬人搞定了,那英印聯軍也就完了。所以,當務之急,必須出奇謀以制這三十萬精銳之師。
而再進一步分析,事實上,這三十萬精銳之師中,最為核心的是英軍的三萬騎兵。這三萬騎兵全都是蘇格蘭的高地人所組成,他們所使用的戰馬都是經過特殊的辦法訓練而成,無論是從體質上,還是從爆發力,耐力性等方面,全都要比太平軍的戰馬高出一籌。
而且,英軍的這些騎兵全都經過了最先進,最殘酷的訓練。
所以,若論戰鬥力。這三萬英軍鐵騎完全可以從正面擊潰三十萬的印度大軍,如果是偷襲或者以奇制勝,那這三萬英軍鐵騎的作用更大。
所以,如果太平軍能殲滅這三萬鐵騎,那就等於是將英印聯軍的脊樑骨給打碎了,然後再來對付英印聯軍的這三十萬精銳,那將容易的多。
所以,太平軍此戰分三步進行。
第一步。用計打掉英軍的三萬鐵騎。
第二步,殲滅英印聯軍的三十萬精銳之師。
第三步。擊潰甚至全殲英印聯軍的剩餘大軍。
如此算來,這場仗才好打一些。
而制定完策略之後,曾國藩便將打掉英軍三萬鐵騎的任務交給李宗棠去負責。
李宗棠在經過仔細研究之後,覺得英軍的這三萬鐵騎的機動性實在太強,如果想從正面將其殲滅,難度實在太大。而危險也很大,如果不能一次性搞定這些騎兵,萬一他們發起瘋來,太平軍必將遭受到很大的損失。
所以,必須挖好坑。讓它自己來跳,然後在坑裡面弄死它。
既然如此,接下來就是挖坑的問題了。
可是,這坑如何挖,挖在什麼地方,這都是一個十分講究的問題。
可能唯一可行的辦法是,放出有用的誘餌,然後誘其入坑。
那麼,什麼才算得上是有吸引力的誘餌呢?
在騎兵的眼中,也許最有吸引力的就只能算是對方的騎兵了,如果能有機會殲滅太平軍的騎兵,這英軍的三萬鐵騎一定會很感興趣。
既然如此,那就以太平軍的騎兵做餌,釣來英軍的鐵騎。
主意打定之後,太平軍的輕騎便出動了,他們四處暴露,時不時惹出一些暴炸性的新聞,製造一些刺激人眼球的效果,比如,出奇不意地攻擊英印聯軍的防線,襲擾英印聯軍的糧道等等,總之,擾得英印聯軍不得安寧。
他們就是要製造出這樣的效果,從而引出英軍鐵騎來攻。
最後的結果證明,他們的辦法湊效了,終於惹得英印聯軍出手了。
太平軍輕騎在一次襲擾英印聯軍糧道的過程中,遭遇了英軍的一萬鐵騎。
英軍也是小心,並不出動總計三萬的鐵騎,只是動用一萬鐵騎來對付太平軍的五萬輕騎,也許在他們的心目中,對付太平軍的輕騎,也許一萬英軍鐵騎足矣。
於是,五萬太平軍的輕騎對上了一萬英軍鐵騎。
太平軍的輕騎由曾三統率。
英軍鐵騎則由英騎兵司令哈里親自指揮。
這兩人都是瘋狂的騎兵統帥,都希望找到有份量的對手,而在這裡,他們對上了。
經過一番對峙,雙方的騎兵陣中同時爆發出一陣巨喝,然後大地開始猛烈地顫抖起來,雙方之間的騎兵開始了忘我的衝鋒。
戰馬嘶鳴,喊殺震天,兩股洪流如同兩團烈火,在經過短時間的動轉之後,終於撞在了一起。
只聽轟得一聲,立即便人仰馬翻。
英軍手中的鋼刀毫不留情地劃過太平軍騎兵的喉嚨,鮮血四濺,太平軍的騎兵不停地從馬上掉落,然後倒在地上死去。
當然,英軍的騎兵也好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