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這樣的人物陳易知之不多,要讓他主動想這些人是想不到的,至多隻是聽到他們名字時候,會記起來歷史中好像記載有他們的事蹟,大概記著這些人是比較有名的人,他們在歷史上有過作為的。因為這樣的原因,他才對他們刮目相看,禮賢下士一樣接待。
魏元忠很年輕,還是名太學生,他與許多年齡相仿的人一樣渴望有機會用自己的才能建功立業,報效朝廷。但他們苦有才學,卻沒有遇到合適的引路的人,如今情況下,沒有合適的薦舉之人,差不多就是失了早早被人賞識、得到朝廷重用的機會。但他們依然期望能得朝廷高官的認可和賞識,因此尋常間也時常想辦法拜訪他們認為可以給他們帶來好運的高官,陳易也是他們選定的目標之一。魏元忠也算比較幸運,後世時候的陳易略微知道他的名聲,因此就得以接見了。
歷史名人註定有其與眾不同之處,魏元忠也是如此,在與陳易的交談中,充足展示了他的才學,除了與魏玄同一樣在官員選拔的制度上有所提議外。還提出了朝廷必須要重文揚武之道,不能因為立國多年,外患大半消除而荒廢武事,強國自道更加要重視武略。
“理國之要,在文與武,今言文者以適辭華為首而不及經綸,言武者則以騎shè為先不知方略……人無常俗人。政有理亂,兵無強弱,將有巧拙,故選將當以智略為本,勇力為末……”魏元忠以、郝處俊、裴行儉等人為例,講述了武將謀略培養的重要xìng。同時又陳述了軍隊中獎罰分明的重要xìng,“夫賞罰者,軍國之切務,苟有功不賞,有罪不誅,雖堯、舜不能以致理!”並言賞罰不分明會讓將士不拼命,其所帶來的損失是無法統計的!
他的觀點當然得到了陳易的認可。甚至覺得此人真是他的知己,在軍備改革方面的建言還是挺有見地的。陳易也向武則天推薦了魏元忠,只不過他沒魏玄同那樣得幸,蒙武則天召見,到底兩人原來所當官的級別有差別。最終,在陳易的薦舉下,經吏部考核,魏玄同意外地被任命為檢校吏部侍郎。協助裴行儉進行人才選拔制度的改革。魏元忠也因為在人事選拔制度上及軍事改制方面有與眾不同的建議,被補到兵部任職,委以兵部郎中職。
對於自己舉薦的人得武則天看重,並被委以重職,陳易很是高興,他相信他又收羅了兩個很有才學的人。魏玄同和魏元忠自然更加高興,陳易的舉薦讓他們得到了特殊的待遇。而且得到的任命遠出他們自己的意外,對陳易很是感激,生出知遇之恩。
魏玄同在得武則天召見時候陳易也在座,一道論事時候陳易經常能給予畫龍點睛的指正。彼此間聊事時候也是類似,讓他們經常聽到不同常人的理論,遠比他們想的高深的理論,在驚歎的同時也敬佩於陳易的才情,覺得真是名不虛傳,陳易是有真才實學的。
“子應,你這些年所薦之人才都是不錯,無論是狄仁傑、張柬之、駱賓王、王勃,還是魏玄同、魏元忠,俱非泛泛之輩,以後你要你本宮發掘更多的人才!”武則天並沒在意陳易的私心,她也不完全清楚陳易在這方面有什麼私事。發掘人才的要求是她向陳易提的,陳易也不斷地向她推薦不一般的人才,這讓她很是欣喜,並一再鼓勵陳易,多當幾回伯樂,為她,為朝廷發掘更多有用的人才出來。
因為先知先覺的原因,陳易舉薦的人才都非泛泛之輩,大多都是在歷史上非常有名聲的人,他們的才能決定了他們的表現,這也間接證明了陳易識人的才能,這方面的“才能”讓自詡極少看錯人的裴行儉都甚是驚歎,武則天更不要。這也讓陳易得意,他也在拼命回憶,努力想起這個時代的歷史上還有哪些名人,只不過一些很有名的人要麼沒出生,要麼還小,或者沒辦法尋訪,一些如果名諱不傳到他耳中來,他還想不起來。
只能以後多多注意,聽到耳熟者先將人搶過來再。
年過後,陳易又在謀劃另外一件事。
這件事是他早有打算,也算是軍備改革中很重要的,但一直沒條件或者沒機會實施的一件事,那就是籌建軍校的事。籌建軍校,培養更多的將領,這是陳易認可的最佳提高軍中將領素質的捷徑,蘇定方留存下來的兵法現在只傳裴行儉和蘇慶節,陳易不希望衛公兵法如原來歷史上那樣失傳,他希望將御兵之道,戰爭時候的謀略傳給更多有潛力的將領。當然不只衛公兵法,還有李勣、契苾何力等一大批非常有謀略的將領所留存的領軍之道也不能讓他們湮滅,要繼續流傳下,讓後人發揚光大。
陳易提議籌建軍校的事得到了武則天的支援,但因為隨後發生了很多事,武則天無暇顧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