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上呢?這是因為蟲洞也是有隧道長度的,星際蟲洞動輒數百萬公里的隧道長度,一個人怎麼走得完!所以只能逃到最近的相對安全的地點——母艦。
總之,星際戰爭中人才是十分寶貴的,不到萬不得已不能讓人員去犧牲。寧可損失一艘數十億噸的戰列艦,也不要讓精英炮手陣亡。戰艦沒了可以再造,人才沒了就無法挽回了,這是劉雲的觀點。
這些星際艦船中,母艦和戰列艦都是擁有蟲洞引擎的,運輸艦也需要有,不然就沒法跨過星空來到另一個恆星系,至於護衛艦、登陸艦這種輔助艦隻則沒有蟲洞引擎,都需要母艦或運輸艦來攜帶。
這裡提一下星際艦船中的能量來源問題,劉雲他們的艦隊是把反應堆裝到母艦和戰列艦等大型艦隻上,小型艦隻則直接使用能量晶體,能源由母艦提供。但是,一般的星級文明,其艦船都是沒有反應堆的,沒法自己產生能量,必須到行星上補充能量晶體。這不是因為他們沒有生產能源的技術,而是為了更好地控制軍隊。一些星際帝國,擁有數千顆行星和龐大的星際艦隊,如果艦隊本身就能自給自足,擁有足夠強的反應堆,甚至可以自己跑到另一個未開發的行星去另起爐灶,那樣的話就難免有將領擁兵自重,甚至叛亂自立!為了更好地控制艦隊,這些帝國就把反應堆和艦船分離,反應堆只在行星上有,而艦隊則需要到所屬行星上補給才有足夠的能量。這就相當於古時候政府透過控制錢糧來控制軍隊。
當然,像劉雲那樣把反應堆裝到艦船上的文明也不是沒有,這類文明大多是流浪文明,他們整個文明就是一支龐大的艦隊,自然要擁有能量來源,然後整個文明在宇宙中不斷遷徙,走到哪就在哪開採資源,以滿足日常所需以及文明的擴張。這類文明要麼是發展過程中不幸毀掉母星,本身又是遊牧民族習性,因此整個種族不斷遷移,要麼是被人打得無家可歸,可憐無比。遊牧民族習性的流浪文明相當危險,一般都極具攻擊性,而且會像蝗蟲一樣,跑到哪裡就把哪裡的資源開採光,一般星際帝國都很討厭這類文明。
如果要比較反應堆的能量效率,那麼劉雲他們模仿銀河系製造的暗物質核聚變反應堆則在同級別文明中屬於佼佼者,像原始的託卡馬克之類的反應堆則屬於十分落後的一類。許多時候,大自然的創造物要比人類製造的東西聰明得多,完美得多,“巧奪天工”之所以厲害,是因為大自然本身很厲害。
至於劉雲的艦隊並沒有戰巡艦、驅逐艦等次於戰列艦的作戰艦隻,是因為劉雲覺得暫時沒有必要,他是以戰列艦為主,護衛艦為輔,堅持戰艦要用料豪華,不惜成本。實際上,用息壤核心來製造戰艦,成本確實非(霸氣書庫…提供下載…87book)常低。
星際戰艦作戰之時,也有陣型的講究,但因為宇宙空間太廣闊,防禦陣型基本上沒有用,有用的只有少數幾個陣型。
太空之中最基本的陣型有兩個:橫列和縱列。橫列是進攻用的,而縱列是追擊用的。橫列就是艦隊中的主要攻擊力量一字排開或者排成一個陣面,這個原理很簡單,就是要把火力發揮到最大。至於縱列在追擊中的好處,則是敵人在正前方,艦隊呈“一字長蛇”,但略有錯開,要讓所有艦船視野中都能看見敵人,然後鐳射炮開火,那麼鐳射軌跡是一系列幾乎重合的直線,交點在敵人將要到達之處(要預估提前量,因為光傳播需要時間),而在敵人前面和後面很長一段距離處,都是鐳射經過的範圍,相當於鐳射追趕著敵人走。這種情況下,逃跑方需要不斷左右移動,否則就被一連串鐳射幹掉了,但這樣的話追趕方也可以讓光束稍微散開,覆蓋逃跑方的左右上下可能到達之處,這樣的話無論左右移動還是加速減速,都逃不過鐳射的打擊!當然,左右移動所受到的攻擊強度要小很多,總比一個勁加速,最終被鐳射趕上所受到的攻擊弱了許多。所以說,縱列是追擊用的陣型。
橫列經過演變,又產生另一種陣型——“同相位陣型”,或者叫“圓弧陣”,“弧面陣”,“同相陣”。這個陣型是指,攻擊方艦隻處於一個球面(弧面)上,而球心則是攻擊目標,如果攻擊方艦隻同時開火,那麼鐳射會同時擊中目標(也要估算提前量,這個要求更精確),威力疊加!如果不能同時擊中目標,那麼效果就會差很多,因為作用時間變長了,瞬時破壞力就降低了。如果艦隻並非嚴格處於同一弧面,那就需要時間延遲量的調整,以最滯後的艦隻為標準,各艦隻的開火時間按照光程延遲,以實現鐳射同時擊中目標的效果。因此,這個陣型的特點就是開火相位相同,涉及到相位,這就比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