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霸氣書庫…提供下載…87book)常好,這些配套設施是當時的百姓不敢想象的,其抵抗自然災害的能力也很強。這種購買的民房很昂貴,但也可以讓農民建造民房,這就便宜得多,10個農民10天可以建造一座木製民房,可居住5人,只需消耗20份木材,可以忽略了,就算算上荒廢的勞力成本,摺合起來也只需要0。55的資源(實際上那是勞力成本,不需要花費資源)。不過,這種民房就差多了,而且不能抵抗大風。如果建造了磚石場,那麼農民建造磚瓦房需要多花費0。5資源購買磚瓦,同樣能住5人。這樣的房屋抵抗自然災害的能力強一些,條件也好一些。如果建造了水泥廠(這個是允許的),那麼可以花費1資源購買水泥和其他建築材料,建造的五人民房就比較接近直接購買的民房了。如果算成本,大概相當於購買的民房的60%,還算便宜。
糧食,這個困擾中國數千年的問題。在古代,一畝地(按現代的一畝計算,也就是667平米)的年產量大約200到300斤糧食,這是沒有天災人禍的情況下的產量,而且不能是貧瘠的土地。這個是比較低的,遠遠比不上袁隆平的雜交水稻,動不動就畝產千斤以上,而且還只是一季。現在超級稻已經達到畝產800公斤,袁隆平的目標是2010年前達到900公斤,這個很有希望達到。這裡超級稻的產量指的是一年種一季水稻的產量,如果種兩季、三季,那麼因為生長時間短,土壤肥力下降,所以一季產量沒那麼多,但在一年一季產量900公斤的情況下,種兩季的早稻可達650公斤,晚稻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