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這裡,劉雲真的覺得有些汗顏,他們現在建的核聚變電站功率只有兩億多千瓦,但需要的冷卻水量已經不止數千噸,而是三座散熱塔加起來數萬噸的冷卻水!沒辦法,功率太大了,如果效率提高,就不需要這麼多冷卻劑。像現在這種情況,核聚變反應堆是沒法搬上軍艦的,不算散熱塔,單單核心就有兩千多噸重。不過,軍艦不需要這麼大的功率,只需幾百兆瓦就夠了,也就是幾十萬千瓦,但小型的託卡馬克裝置也有困難,那就是難以達到高溫,但不是不可能。這個劉雲和梅青正在研究,取得突破也只是時間問題。
資料中說到核能的儲存方式,“……核電池,一度成為人們儲存核能的方式,因其有儲能密度高,使用壽命長的特點,但核電池有輻射汙染,而且功率隨著放射性元素的衰變而減少,不是一種穩定的能源。所以,我們需要一種儲能密度高、乾淨、穩定、功率可以隨意調節的核能儲存方式。問題是,我們往哪去找這種材料呢?”
劉雲想到當初在實戰訓練時空的時候,從系統兌換來的裝備曾經大量使用核電池,那時核電池由高效率加速器來進行“充電”,而核電池如果想達到很大的功率,那就必須使用半衰期較短的放射性元素,而且電池不能“關機”,因為衰變不能停止,有很大的限制。資料所說的材料,那種功能實在很理想,但如何才能製造這種材料呢?
“……一百多種元素組成我們通常看到的世界,而這些元素的性質僅僅由核外的電子來決定,決定具體性質的,就只有原子核的電荷數而已。質子、中子、電子,可以看成微觀世界的‘磚頭’,自然界用這些磚頭只製造出一百多種元素,數千種同位素,難道這些‘磚頭’就只有這麼點變化而已嗎?人,完全可以當微觀世界的建築師,可以用重子搭建出豐富多彩的‘建築’,這其中的變化無窮無盡,當人們可以自由操縱這些重子時,展現在人們面前的是一個更加豐富多彩的世界!我們所說的能夠自由儲存、使用核能的材料,不是自然界中存在的物質,必須用重子的‘磚頭’搭建而成,重子的結構確定之後,電子的性質也被決定,這是理所當然的。”
看到這裡,劉雲眼前一亮,是啊,以前他們只是用不同的物質混合,或者在特定環境下經過處理,或者用蒸發、沉積、濺射、生長等多種方式製造,然後就形成所謂的“新材料”,這樣的材料改來改去,都是在電子層面上修改,從來沒想過要改變原子核本身。自然界形成的原子核,因為其能量處於最低,這樣才能穩定,所以原子核看成是球形的,這個資料中說,用重子搭成的“核”也具有其他形式的穩定狀態,不必是球形,不過,這種核本身的成分就不止是質子和中子,還有其他由夸克組成的物質,這樣成分就非(霸氣書庫…提供下載…87book)常複雜了,其相互作用和性質只有用重子理論才能解釋。
第三十九章 奈米技術,基地車
緊接著,這個資料又對人類建造加速器的方式進行了批評:“……因此,人們總想搞清楚物質的奧秘,最初,人們建造了靜電加速器,試圖‘打破’原子,看看裡面到底是什麼。後來,人們透過加速器和自然界存在的放射性元素髮現了原子裡面有電子和原子核,再後來發現了質子和中子。人們還想知道原子核之中的奧秘,於是建造了更大、能量更高的加速器。原子核內的作用能量大概是MeV(兆電子伏特)的量級,而人們建造的加速器能量高到GeV(十億電子伏)、TeV(萬億電子伏)甚至更高,但研究方式只有一種——碰撞,野蠻的碰撞!人們試圖用野蠻的粒子碰撞來發現原子核之中的奧秘,卻不知道,他們可以用更靈巧、更精確的方式來改變原子核,做成他們想要的東西。誠然,強烈的碰撞可以把核內部深藏的東西‘打’出來,但僅僅是發現其內部結構是沒有用的,自然界的粒子只會散漫地堆疊在一起,按照能量最低原理形成各種結構,質子、中子、原子核。人們孜孜不倦地追求新的高能粒子的發現,卻沒想過即使發現了這些高能粒子,它們卻對現階段的人類沒有任何作用!
人類利用物質的能力,向來是循序漸進的。例如,能夠自由建設宏觀的機器裝置,於是人們就可以建造加速器,研究物質的微觀結構,然後發現並能夠利用核能,這是對人類有用的。後來,人類能夠操縱微觀的分子和原子,形成各種各樣特殊性質的東西,然而,他們還沒掌握原子層級的操控技術的時候,就好高騖遠地向物質的更深層次發起衝擊,尋找夸克、‘消失的粒子(這裡指希格斯粒子)’,甚至試圖尋找夸克層級以下的東西,實際上,這些步伐邁得過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