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之後,歐戰爆發了,很快,東南亞又燃起了戰火,接著,伊朗、土耳其也發生了政權更迭事件。
姬慶等待著的機會,終於來了。
幾乎在同一時間,阿拉伯世界各處,掀起了重新建立阿拉伯帝國聲音。當然,這並不只是口號,還包括實際的行動。
動起來的地點,現在或是部落,或是西方國家的保護國,或者是已經獨立的國家。
第一個是沙特,在1932年9月,正式定國名為沙烏地阿拉伯王國。現在沙特雖然是一個獨立的主權國家,但是國家非常的貧困,遠不是姬慶那個時空的“石油王國”,也不是世界上石油儲量、產量和銷售量最多的國家之一。
即使沒有姬慶的阻撓,沙特也要在1938年的時候才會在哈薩的達曼地區發現大量石油資源。姬慶插一手,只不過不想讓美國得到這個大便宜而已。
這次沙特之所以會參與重新恢復阿拉伯帝國的榮耀這一行動中來,自然是姬慶潛伏者在發揮著作用。同時,也是沙特國王不甘寂寞,作為阿拉伯半島最大的國家,他很有理由想要嘗試一下未來帝國皇帝是個什麼滋味。
第二個阿拉伯聯合大公國。1820年英國入侵波斯灣地區後,強迫當地七個酋長國與其簽訂“永久休戰條約”,稱為“特魯西爾阿曼”,此後逐步淪為英國的保護國。姬慶那個時空,直到1971年3月1日,英國才宣佈同波斯灣各酋長國簽訂的條約於年底終止。同年12月2日,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宣告成立。
現在的阿聯酋還是七個部落的遊牧民族,不是國王,而是酋長。淪為了英國的保護國,受到英國的奴役,他們自然不會願意。現在,有人出資發動阿拉伯世界的人們起來驅逐西方國家勢力,重建阿拉伯帝國的偉業,各個部落自然答應下來。他們自認為雖然比不得沙特,但是七個部落的實力,未來在帝國中,至少也可以得到不錯的權利和地位。
第三個是伊拉克,1921年8月宣佈獨立,成立伊拉克王國,在英國保護下建立費薩爾王朝,1932年獲得完全獨立。同沙特一樣,作為阿拉伯世界的一員,他們自然也想恢復昔日的榮耀,畢竟綁在一起的木棍,總比單個要結實的多。
姬慶那個時空,伊拉克石油資源儲量僅次於沙烏地阿拉伯,位於世界第二,是世界石油市場舉足輕重的供應者。20世紀60年代末(1968年7月革命後)至70年代初,伊拉克對本國石油資源進行國有化,西方石油公司基本上退出了對伊拉克的石油資源的控制與開發。伊拉克在此後積極參與“製造”了阿拉伯國家“石油武器”,多次透過對石油的限產、提價和禁運企圖實現政治目的。直至2002年還透過停止石油出口一個月聲援巴勒斯坦人反對以色列的鬥爭。
美國對伊拉克的戰爭,其實依然在於控制伊拉克的石油。最後美國“倒薩”戰爭的勝利,無疑使伊拉克的石油資源重新回到西方(特別是美國)的控制之下。而掌握伊拉克的石油權必將對控制整個海灣地區的石油供應,甚至對opec成員國的石油政策也將產生重要抑制作用。所以,現在即使伊拉克很貧困,同樣不起眼,但是,姬慶無法不重視它。
第四個是科威特,1899年英國強迫科簽署了英科秘密協定,英成為科的宗主國。姬慶那個時空,1939年科正式淪為英國的保護國,日後,更是一個石油資源極為豐富的國家,已探明石油儲量940億桶,約為世界總儲量的10%。
這個時空,科威特不僅貧窮,而且淪為了英國的屬國。作為阿拉伯世界的一員,科威特同樣不會滿意。在潛伏者的運作下,他們也加入了復興阿拉伯帝國的行動當中。
第五個是卡達;1882年英國入侵,並於1916年強迫卡達酋長接受奴役性條約,成為英國的保護國。姬慶那個時空,二次大戰後,美勢力滲入。1971年3月,英國宣佈同海灣諸酋長國簽訂的所有條約於同年年底終止。1971年9月1日,卡達宣佈獨立。卡達擁有相當豐富的石油和天然氣資源,且天然氣的總儲量為全世界第三名。2010年,美國《全球金融》雜誌最新公佈的全球最富國家和地區排行榜顯示,中東國家卡達位列第一,人均國內生產總值(gdp)為9萬多美元(約60萬元人民幣),同樣居世界第一。
不過現在,還早得很,仍舊受到英國人的奴役。歐戰爆發,亞洲戰起,給了卡達酋長一個希望。在潛伏者安排下,開始了驅逐西方國家勢力、廢除不平等條約、恢復昔日帝國的行動。
第六個是埃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