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的差異了。這無疑給了蘇聯大量低價引進西方先進裝置、技術和資金的機會。
為了抓住良機,1929年5月,蘇聯在最高國民經濟委員會建設委員會下專門設立“外國諮詢中央局”,負責裝置、技術和人才的引進業務。僅在1929年,蘇聯就同西方各國簽訂了70餘個技術援助專案,涉及冶金、工業機械、汽車、輪船和飛機制造等多個重要經濟部門。1930年以後,蘇聯乾脆直接購買成套裝置或招請外資包建,快速引進西方的先進技術專案。到1931年,蘇聯接受技術援助的專案增加到124個。
這一時期,蘇聯成為世界市場上機器裝置的最大買主。1931年,美國出口的機器裝置中,有50%賣給蘇聯。1929年~1930年,英國機器出口總量的70%銷往蘇聯,而1932年競高達90%。1931年,世界機器出口總量的30%銷往蘇聯,1932年這個數字上升到了50%。可以毫不誇張地說,20世紀30年代,蘇聯幾乎所有的骨幹大型企業都是利用西方的先進技術武裝起來的。例如:蘇聯的三大鋼鐵廠都是美國援建的,最大的第聶伯河水電站是引進美國技術裝置、僱用美國技術專家於1933年建成的,著名的高爾基汽車廠是由美國伏特公司援建的。
據說,斯大林後來曾在一次黨內會議上感慨地說:“在蘇聯,約有2/3的大型企業是在美國的幫助或技術援助下建成的……其餘的,也大多是在德國、英國、法國、義大利等國的技術援助下建立的。”
難能可貴的是,在大量引進西方先進裝置和技術的同時,蘇聯還將西方技術人員和專家當作引進重點。由於在經濟危機中西方出現了大量的失業技術人員,因此他們紛紛接受蘇聯的聘請。1929年,在蘇聯工作的外國專家達1919人,技術人員10655人,分別是1928年的5倍多和20多倍。1932年,在重工業部門工作的各種外國專家達到了6800人。在全球最大的移民國家美國,居然先後有10萬名技術工人和工程師申請移居蘇聯。
引進的同時,蘇聯還透過“技術援助協定”等渠道,廣泛派出幹部和技術人員出國考察,學習外國先進技術或蒐集技術情報。僅在1929年1月至1930年6月的18個月中,就有1000多名蘇聯公民進入美國。為了獲得寶貴的技術,蘇聯建立了全蘇科學技術情報研究所和它的海外分支機構,以及大量專業研究所,使情報工作系統化。
由於蘇聯的情報機構獲取了比較準確的情報,並對西方的技術和工藝過程進行了高度細緻的比較分析,因此能較好地消化西方技術。此外,鑑於西方在經濟危機中出現了大量的過剩資本,蘇聯還利用在國際金融市場上的有利地位,先後從十幾個國家的私人銀行獲得貸款,為工業建設提供了堅強後盾。
經過幾年的艱苦奮鬥,再加上有利的國際形勢,蘇聯的社會經濟建設取得了巨大成就,成為大蕭條時期最大的贏家。1933年1月,蘇聯政府宣佈第一個五年計劃提前9個月完成。隨著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完成,蘇聯開始由農業國變成工業國,初步建起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國民經濟體系。
當西方世界陷入經濟危機時,社會主義的蘇聯卻取得了一系列巨大成就。這令蘇聯獲得了廣泛讚譽。例如美國著名的新聞記者林肯。斯蒂芬從蘇聯回國後就發表宣告:“我看到了未來,它行得通。”更有趣的是,當時美國許多失業工人紛紛到蘇聯駐美使館前排隊領取簽證。事實證明,蘇聯利用西方經濟危機大舉“抄底”的政策發揮了關鍵作用。1933年,蘇聯的官方媒體宣佈:“美國的商業和科學與布林什維克的智慧相結合,在三四年內已經產生了巨大的效果。”
不過,另一方面,由於歷史的侷限性,蘇聯的這次工業發展高潮仍留下了不少遺憾。比如,由於人才培養不足,許多新建成的大型企業因缺乏管理和技術人員而限制了生產能力。著名的斯大林格勒拖拉機廠1932年3月一期工程投產時,每天才能生產3臺拖拉機。另外,雖然蘇聯在短時期內依靠進口外國裝置發展了重工業,但在一些高階技術上仍遠遠落後於西方國家,許多產品都不得不倚賴進口。更致命的是,由於過分重視重工業建設而忽略了輕工業和農業的發展,蘇聯經濟出現了城鄉差異大、工業與農業不協調發展的局面,所有這些以後都成為了影響蘇聯國運的不利因素。
可惜,蘇聯人遇到了姬慶,不說姬慶派出的那些進入西方國家的潛伏者所帶來的影響,單單姬慶讓蘇聯失去了大部分土地,近一半的工業生產設施,就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