緊接著,又有幾道聖旨頒下,都是處置以安國公府為首的太子一黨的。這幾道聖旨如同索命的符咒,讓整個京城被團團死氣籠罩,浸淫在無限恐慌之中。
當今皇上外祖一族勢力微弱,雖說為嫡為長,卻不為先皇所喜,在諸多皇子中極不顯眼。他之所以能在奪嫡中勝出,就因為他娶了一等安國公府的嫡長女。
啟順帝登基時,皇長子才三歲。為重謝安國公府一族的支援,兌現他對安皇后的承諾,他登基第三天就立皇長子為太子,到如今已有二十年了。
安國公府是本朝開國賜封的六公之一,世襲罔替,因被禍事牽連,被聖賢皇太后貶到西北。先皇登基,念安國公府安分的幾十年,才召國京師,委以重任。
這二十多年,安國公府成了皇后和太子的後盾,勢力迅速膨脹,如烈火烹油般富貴天極,朝野勢力盤根錯節。太子是準皇帝,追隨者和黨羽自然威威赫赫,朝堂半數臣子皆投身太子門下,諸多名門旺族都與安國公府姻親相連。
就在太子喜氣洋洋,準備榮登大寶之時,重度昏迷、病入膏肓的皇上突然清醒康健,運籌帷幄,調兵譴將,把太子和安皇后及安國公府一黨殺了個措手不及。
安國公府的追隨者被當頭落下的棒子驟然敲醒,還沒想出擇清自身之策,就被殺頭的殺頭、流放的流放,滅門的滅門,抄家的抄家、掠爵的掠爵。據朝野風傳,在太子和安皇后赴死當天,就有百餘名臣子命婦被賜死或被處死。
更多TXT小說請訪問::。。
手機訪問:m。。
哭喊聲、訴冤聲、慘叫聲、呵罵聲交織著尖銳的兵器劃破面板的聲音響徹京城,濃郁的血腥氣彌散在仲春急雨沉冷的森寒中,令人作嘔。烏蒙青灰的天空泛出片片腥紅,象是被鮮血染過一樣,詭豔且妖治。
短短几天,以仁孝治天下的啟順帝御筆揮舞、殺人如麻,在盛月皇朝的史書寫下濃墨重彩的一筆。因廢太子曾被皇上賜封為仁平太子,他也準備登基之後改用“仁平”為年號,盛月皇朝史書稱此次事件為“仁平之亂”。
接連幾天,春雨或急或緩,一直漂落不休,仲春的天氣更冷了。
太子和安皇后等人死後第七天,吝嗇多日的太陽終於釋放出幾縷光芒,淡淡的溫暖彌散,被森寒禁固多日的人們就象春日的嫩芽一樣漸漸舒展。
平定了“仁平之亂”,啟順帝又以皇帝之尊踏入金殿,這是他清醒之後的第一個早朝。臣子們都戰戰兢兢,只怕禍從天降,沒想到啟順帝卻不慍不火,只是例行處理了一些積壓事務。下朝之後,他又召一些心腹重臣到御書房密議,沒被召見的臣子都沒回府,他們等在殿外,急切地想知道密議的結果。
因太子和安氏一黨叛亂,光朝堂之上被斬殺貶黜的臣子就將近半數。太子一黨分佈在地方的官員也不少,而且都是重位肥差,此次,這些人也難逃清算。
有罰就有賞,有被貶黜的,就有被升遷的,職位空出來就要有替補。不屬於太子一黨或保持中立的臣子都擦亮眼睛,等待著屬於自己或親朋的機會。
讓眾人失望了,御書房密議的結果不是某些人升遷的恩旨,而是啟順帝向天下人通報“仁平之亂”邸報,還有一份陳述他自身罪過的一份“罪己詔”。
啟順帝在“罪己詔”說是自己寵壞了廢太子,輕信了安皇后,縱容安國公府一黨為奸為惡,才導致廢太子無情無義、膽大包天,毒殺三皇子,勒死三皇子的生母程德妃,繼而又毒害君父,在朝堂大肆清除異己,妄想早日篡位稱帝。
臣民感嘆欽佩隆順帝有自我檢討、剖陳的勇氣,但對“罪己詔”提到的冠冕堂皇的因由,大多數人都感覺意猶未盡,想探知更深層的隱秘。臣子中少數知情者更是左耳進、右耳出,付之一笑罷了,因為這根本不是他們關心的問題。
廢太子為什麼要毒殺三皇子並勒死程德妃,民間自有多個版本的談資笑料供人們茶餘飯後消遣議論,輿論的風頭倒向哪邊就不言而喻了。
啟順帝寵信太子和安皇后,恩寵安國公府一黨朝野皆知。在啟順帝眼中,只有太子是兒子,其他皇子只是他和太子的臣子。
一年前,啟順帝突然寵起了三皇子,連晉幾級,加封三皇子為親王,並不顧太子一黨反對,對三皇子委以重任,連帶對程德妃及程氏一族也恩封厚賞不斷。
程德妃出身江東大族程家,程氏一族書香傳家,在前朝就是清貴之門。三皇子受外祖一族影響,自幼頗好讀書,在朝野素有博學君子之稱。
程家的子弟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