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39部分

交涉,戰果如下:

飛機:十架德制fw61直升機。這是福克…烏爾夫公司在1936年推出的。也是世界上第一款具有實用功能的直升飛機,全長7。3米,高2。65米;自重800公斤,最大起飛重量950公斤(一說1024公斤)。這種飛機操控系統設計良好,但當時的德國政府卻持反對態度,讓為華不實,沒能進入工業化生產。

這回鄭鬍子鐵了心想搞些飛機,雖然搞不了空戰,但是偵察、火炮效射也需要,特別是綏遠、陝北這些地方。有一架飛機比一個團都好使。馮。里希特霍芬。巴拉克被逼無奈。只好向鄭鬍子介紹了這種“最新產品”。鄭鬍子一看,竟然還是直升飛機,二話不說應下了,並表示先來個一百架。

馮。里希特霍芬。巴拉克哭笑不得。只好告訴他。根本沒有那麼多。最多十架,而且也要三個月之後交貨,因為福克公司總共才造了兩架原型機。好在這玩藝兒結構簡單得很。就算造個幾十架也耽誤不了多久。

坦克:一百輛捷克斯柯達出品的lt35輕型坦克。

前文曾提到過,捷克的軍工實力極強,號稱歐洲兵工廠。早在二戰前,捷克人就能生產坦克,稱之為lt35輕型坦克,之後又生產出了改進型lt…38輕型坦克。

別看是輕型坦克,僅lt35的最大裝甲厚度達到了35mm,遠遠超過了日軍主力戰車——97式中戰車的25mm。不僅是防護、火力,包括機動力都是非常不錯的,德國人甚至認為lt…35的效能相當於3號坦克,這在亞洲就是非常好的裝備了。

當然,這麼好的裝備德國人也想要,在平行空間裡漢斯們就曾大量裝備。馮。里希特霍芬。巴拉克開始死活不肯,還找了一大堆理由,說這個車不好操控啊,捷克自己也沒造幾輛啊,日本人會反對啊,總之就是不肯。其實這個車沒有什麼太大的毛病,就是採用了氣動換檔機構,在當時比較新潮,對駕駛員的技術水平要求較高。不過這些坦克鄭鬍子是打算放在綏遠保護物資通道的,在大草原上技術爛一點也不打緊,不怕翻車。

而且數量不夠也是假的,至少能拿出兩三百輛,歷史上捷克自己就裝備了138輛,又給了羅馬尼亞126輛,還給德國造了219輛(給敵人造坦克,真是不知該怎麼說)。因此,鄭鬍子這回不打算讓步,鐵了心要把自己的裝甲力量發展起來。

馮。里希特霍芬。巴拉克無奈之下,只好答應給鄭鬍子一百輛,外加全套的修理、維護裝置,以及備用發動機等零部件。不過只肯給lt35,反正這種坦克在歐洲很快就要被淘汰了。至於lt38,巴拉克卻是堅決不肯。鄭鬍子也就沒強求,反正在亞洲戰場,lt38未必有lt35管用。

野戰重炮:50門捷克斯柯達(skoda)m1925式150毫米榴彈炮

重炮威力大,屬於比較敏感的武器,因此德國人表現得非常不爽快。而且歐洲當時大部分重炮都太重,不合適亞洲戰場。效能稍微好一點的炮往往就有六、七噸重了。六、七噸是什麼概念?當時中國絕大部分承重橋樑都是標明限載1。5噸(看老電影有沒有看到過),90年代之前也僅僅是限載5噸。

所以在武漢會戰期間,日軍的馱馬制師團(以山炮為主)都比挽馬制師團(以野炮為主)進展順利,因為挽馬制師團不僅要同**作戰,還得自己修橋鋪路。華北比長江流域要好一些,不過5噸差不多也是極限了。再重一點的,搞一大堆六、七噸以上的炮,機動起來真是要了老命了,只能扔到綏遠的大草原上去。

見遲遲談不攏,馮。里希特霍芬。巴拉克擔心僵持下去會把交易搞黃了,就主動向鄭鬍子堆薦了一款炮,即捷克斯柯達(skoda)m1925式150毫米榴彈炮。這種榴彈炮是捷克斯洛伐克獨立後於1919年研製的,1924年才開始生產。

當時斯柯達兵工廠的野心很大,想用這種炮代替前奧匈帝國的各型榴彈炮。所以這個炮的資料比較均衡,符合當時多用途炮的潮流。但是此炮沒有吸取一戰火炮研製的經驗,仍然採用的是單腳炮架,造成射界範圍太小,一出廠就成過時產品。所以捷克並未裝備很多,倒是德國繳獲後有使用的歷史。

鄭衛國一聽這玩藝兒在1934年停產了,心裡有些犯嘀咕,質疑道:“不會是像上次那種種糊弄人的貨色吧!”

糊弄人的貨色指的是那種135毫米加農炮,那種火炮雖然紙面資料看起來不錯,但是精度、大架強度。後坐力等有問題。這也是包頭保衛戰失利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