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只讓人奉上銀錢,好生送施先生離了甄家。
待到甄應嘉入了土,甄家封了門之後沒多久,就在甄府裡幾個老門客陸續請辭,甄家二爺卻死賴著不肯走,日日和甄寶玉分辨甄家哪些東西該歸自己的時候,甄寶玉的倚靠甄英蓮卻被人接走了。來要人的,乃是新任金陵知府葉進葉澄觀的夫人,她過來甄府之時,只道自己早在林府之時就喜歡英蓮,看著英蓮為了老父之喪很是憔悴的樣子很是不忍,此番知道甄家喪事已畢,便要將英蓮接到自己府裡散散心。
雖是孝中,可甄寶玉真心希望英蓮好,且得了幾個管家和甄家二爺的提示,知道自家不比以往,金陵知府這樣的實權之官,自家現在已經得罪不起了。他又聽著葉夫人的話,想著家裡最近烏煙瘴氣的,英蓮姐姐這般人物現在不得不打理庶務不說,還得為自己操心,很是過意不去,又想著既然葉夫人喜歡英蓮,則英蓮不過過去住幾日,人家都不嫌棄我們家孝中了,我們還能怎麼樣?
由是甄寶玉滿口應承,待到臨別之時,更讓英蓮不必記掛自己,不過幾日功夫,我在家裡等著姐姐就是。甄英蓮那裡,卻是哭了又哭,只道寶玉你也不小了,我幫得一時幫不了一世,這個家,終究還得你撐起來才是。這話的意思和施務也無甚分別,但從英蓮口中說出來,甄寶玉為了安英蓮的心,也只有唯唯應承。英蓮早知自己要離開甄府,她這些時日遇有要處理的事情,總要拉著甄寶玉一起,想著能讓他多少記得些,可畢竟時日太少,甄寶玉的心也不在這上面,終究沒能讓甄寶玉曆練出來。
待英蓮走了沒幾天,甄家二爺也忽有一日過來找甄寶玉告辭。甄家人口眾多,甄二爺雖是甄應嘉的親弟弟,可他乃是庶子,雖生母早逝,一早記名在甄老太太的名下,可也不能喝甄應嘉比什麼,加上他從小就沒好好讀過書,又是個憊懶人物,從來不被甄應嘉看在眼裡。往日甄老太太還在時候,甄應嘉常年在外為官,甄老太太不過拿甄二爺當成是個好使喚的大管家,那時甄二爺只要奉承好老太太,上下其手,也不知撈了多少油水去。待到甄應嘉回家丁憂,他那裡能幹的人很是不少,甄二爺便沒了差事,沒多久更被送了幾個鋪子,只道你靠這個養老吧,將他趕到嘉興去了。
此番甄應嘉的喪事,甄二爺憋著勁兒回來,本來是要和甄寶玉別別苗頭的,不想他那裡有幾個耳目的下人,也不知從哪裡得來了些捕風捉影的訊息報與甄二爺,甄二爺是個愛惜性命的,便立時收拾包袱,只和甄寶玉打個招呼,一走了之。
甄寶玉那裡本來很煩這個叔叔,從小這個叔叔就老盯著他的錯兒,還總是請那些迂腐的先生來教自己,如今老父死了,叔叔還想著來爭家產,更是讓甄寶玉不快。便是甄寶玉不願管家,但卻是個孝順的,甄應嘉的遺命,他能辦到的還是要辦的。由是甄寶玉見甄二爺急匆匆走了,心裡很是鬆了口氣,家裡一應事務,除了實在不得不立時要辦的,都堆在那裡,只道過幾天等姑娘回來了再辦就是。
卻是又過了幾天,英蓮幾時回府還沒有訊息,甄寶玉正在焦急之時,卻等來了一紙詔書和金陵知府陪伴下的從天京城派出的大理寺、錦衣府的差官。
忠靖侯首告,賈雨村跟進,甄應嘉欺上瞞下截留稅銀、放縱下僕仗勢欺人以致釀出人命之類的,一條條都是證據確鑿無可抵賴的大罪,就中更有一個封氏娘子,上告甄家強奪親女!
無論哪一條罪狀,甄寶玉都是一問三不知,更從知道甄英蓮並非甄應嘉之女之後,大受打擊之餘,更不知如何應對。
抄檢之日,葉澄觀看著甄寶玉茫然無措的樣子,便是得了英蓮的央告有心維護,卻是對著個渾渾噩噩的公子哥兒,他也無從維護得起來。甄應嘉為鹽政之時貪墨的銀兩,雖然上下打點,又有不少用處,但畢竟還有幾分留在自己家裡,加上累世大族,又出過兩個皇帝的奶媽,家裡有幾份違禁之物被抄出來也是自然。
景仁一朝二十五年,景仁帝司徒逸的大多數政策都是對景德朝的延續和發揚光大,比如鼓勵嘉禾推廣,使得大夏人口更加繁盛,又如鼓勵出海,乃至承認了大夏海商所建立的海外殖民之地的長華國為屬國等等,都是被後世稱為有大魄力的作為。而被後世看做大夏朝廷對老世家大清洗的序幕,就是從對江南甄家的查抄開始的。
甄家人口眾多,下僕不少,歷年違法之事,都不用費心編造自然就有不少冒出頭來,被人揭發出來。由是不少地方上都有人上告,官府再不似以往那般故作不知,而是順藤摸瓜,甄家的查抄,從金陵本支開始,嘉興、平湖等各處也沒能躲過,待到匯總到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