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一年比一年人多。
宇文氏早有耳聞,上了香就想著去外頭瞧瞧盛況。小黃氏生怕她走丟了,不肯答應,宇文氏失落地道:“我還聽說,這一日齋飯要吃三碗,咱們不出去,就吃不成了。這裡的廚子,名氣也很大呢,好容易來一趟,沒吃一口豈不可惜?”
今兒幾乎都是明菲安排的,宇文氏小孩子心性兒,她也怕出事,聽宇文氏這般說,笑道:“咱們在廂房歇歇,到了時辰自然有人送來,不用出去和別人擠,再說外頭也熱。”
宇文氏聽了,這才又高興起來。其實,她最想看外頭的盛況,一般到了這一日,沒有提前預定,根本沒法子在主殿上香。因此,主殿與外面幾乎隔絕了。且一般百姓聚集的地方,更是隔了幾重,如此仍舊能聽到外頭熱鬧的喧譁。宇文氏沒有纏著非要出去,大概擔心自個兒給別人添了亂。
明玉微微一笑,問明菲:“我剛才瞧著鐘樓特別高,不曉得能不能上去?”
明菲忙使人去詢問藥王廟的和尚,不多時就有人進來回話,可以上去,只是現在廟裡的人都忙著預備齋飯,哪裡距離這裡也有些遠,且須得穿過人流。
“……聽廟裡的小和尚說,上午人多,等午時過了,吃了齋飯的百姓散去,就沒那麼多人了。奶奶們要去,最好等吃了午飯後。”
那就沒上午熱鬧了。
丫頭又道:“奴婢還聽小和尚說,站在鐘樓上,幾乎能看清半個京都城!”
宇文氏又興奮起來道:“那咱們吃了午飯,等人少一些就去吧!”
因見明菲沒說話,小黃氏責怪宇文氏多嘴:“日頭那樣毒辣,你不礙事,也得想想別人。”
明菲笑道:“其實我也沒去過呢,難道來一趟,又不急著回去,今兒就好好逛逛吧。”
宇文氏高興的手舞足蹈,小黃氏蹙著眉頭叫她安靜一些,既然下午要逛藥王廟,眼下就先歇歇,否則也不許她去,她才安靜下來。
前頭小和尚帶路,大傢伙返回歇腳的廂房。剛到院子裡,就瞧見幾個小和尚往明珍歇腳的廂房送齋飯。
明珍今天上了頭柱香,依著慣例,天還沒亮就結束了。宇文氏喃喃自責道:“原來吃齋飯這樣要緊,我從前也為了相公去廟裡祈福,卻未能得到菩薩的保佑,竟是因我沒吃齋飯的緣故。”
藥王廟最開始是沒有這樣的慣例,這個慣例的施行是在幾十年前開始的,那時大夏朝迎來了建國以來最大的一場乾旱。因百姓沒飯吃,繼而引發一場暴亂,流民、瘟疫、疾病四處蔓延。後來鎮壓住了暴亂,疾病卻連太醫們也束手無策,就連京都也未能倖免。而那時,藥王廟在京都根本算不得什麼,只因廟裡有位從醫道的老和尚,見每日裡都有人死在寺廟外頭,他不顧自個兒會否感染上疾病,接觸病患,日夜不歇用了十天終於得到了能醫治疾病的藥方子,他自個兒也因此累到,不久便辭別人世。
但藥王廟能醫治疾病的訊息卻已傳開,每日裡不少人前來尋求,更有許多百姓便是得了藥方子也不見得能買得起藥,其中不乏連飯也吃不上的。後來廟裡的住持就想出了這麼個法子,把藥參合著米煮成粥,施捨給前來的病患。藥量到底輕了許多,但病的不那麼厲害的,卻慢慢好起來。藥王廟也因此聲名大噪,到如今已是京都數一數二的寺廟。在民間,幾乎所有人都認為是藥王菩薩的功勞。
這些事,年輕的幾乎都不曉得,明菲能知道,還是聽趙太夫人說起。因那時趙家太老爺也忙於此事,後感染疾病,能好起來也是得了那藥方子的緣故。現如今,趙家處事低調,外頭瞧著家風樸實節儉,但每年給藥王廟的供奉卻絕對不少。
說到底,卻不是藥王菩薩的功勞,是哪位老和尚。可就像明玉說的,戰勝疾病還要靠自個兒,有了生的希望就不怕了,藥王廟恰好就能給人們這樣的希望。
“所以,這頓齋飯是不能省的。且不論吃多少,定要添三回。沒來的人,還可以給他們帶回去。”明菲鄭重其事地道。
宇文氏吐了口氣:“原來要這樣,我還在想,滿滿三碗飯,無論如何我是吃不下去的,相公也未必能吃得了這許多。”
說完,眼前一亮,又不大肯定地盯著明菲問道:“可以帶回去麼?”
明菲點頭:“不過今兒廟裡的廚子也忙,不可能叫他們另作,等咱們的送來,選一些帶回去就是了,多帶些米飯就好了。”
吃菩薩飯也不過是個意思,但宇文氏卻聽到了心裡,等到了午時,小和尚把飯菜送來,她就緊緊盯著米飯,見送來的不少,才微微鬆了口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