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大國的戰爭所需,都控制在王室手中,被一些特別的官商所把握。
然,這種壟斷,在和平時期,或許看不出弊端,一旦遇上戰爭,或是戰事激烈,便有可能導致軍供不足。
齊國與魯國的戰爭,已經相持很久了,雙方都出現了疲憊的怠戰心裡,或是有了速戰速決想法。不管齊魯兩國出於何種心理,一場大戰肯定是避免不了的。
這也是公子重耳他們分析之後,得出的結論。
於是姬秋便想,自己只要悄悄同齊國民間私坊接恰,早些備好金鐵弓弩,待到齊國急需之時,不僅可以脫手而出,獲得重利,更可以讓公子重耳的聲望在齊國更上一層樓。
當然,要達到公子重耳供養私軍還生利十倍的要求,僅僅靠在齊國的金鐵弓弩的生意,是遠遠不夠的。
姬秋又將目光轉到了齊鹽上。
姬秋在曲時,本就行商事。後來跟在公子重耳身邊,不斷吸收暗士由各國反回的情報。這些情報中,有國事時事,也有奇聞異事。
正是這些情報,讓商業嗅覺靈敏的姬秋在不經意間,獲得了更多的商業資訊。
早在來齊國之前,姬秋已經從公子重耳處瞭解到,齊國的老百姓們,他們是可以自己煮鹽,自己販鹽。這種老百姓,叫“庸工”。
當然,他們也要交稅的,只是稅額不高,可以讓他們從中獲利。按照齊國的法律,到了春耕時,這些庸工是不被允許販鹽的,因為怕他們耽誤了農業生產。因此,每年春季,因為沒有這些庸工提供的便宜鹽,齊國的醃菜大幅度減少,甚至斷貨。
由於齊鹽減少,靠著齊鹽過活的魏、趙等國,鹽價也會大幅度上漲。
正因為知道周邊各國對齊鹽的這種依附程度,正好逢上立春不久,春耕還沒有開始。這對姬秋來說,正是囤積齊鹽的最好時機。
打定主意,第二天一大早,天剛矇矇亮時,姬秋便打扮成少年,坐在馬車上,帶著兩個劍客,來到了臨淄城中的鹽市走去。這時期,齊國的鹽都是百姓煮好了,政府收去,政府的收價很合理,給了中間商和願意走商的百姓們,廣大的空間。販售的人太多,漸漸形成了一個統一的市場。
馬車駛了二個時辰,終於來到東街的鹽市,鹽市分成三條街。姬秋的馬車趕到時,正是鹽市最為繁華之時。街道兩側的一個個店面中,擺設的鹽,是供商販批發所用的。一眼望去,陶甕在石臺上擺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