績一直慘不忍睹、每次考試都是壓線透過……
於是張巧兒真真正正的遇到穿越、親身體驗了一回後,才發現穿越女並不是萬能的、小 說'炫&書&網'裡頭都是胡說八道的!
更沒什麼皇帝、王爺、大將軍等大人物,被她的穿越女光環迷得神魂顛倒,然後上趕著把奇珍異寶往她跟前送、哭著鬧著要把她娶回去!唯一和張巧兒有交集的男人齊大郎,還是個摳門小氣的傢伙!
於是張巧兒自我反省過後,鬱悶的發現她只不過比古人多了些亂七八糟的見識、和科學知識而已,有些地方甚至還不如土生土長的古人呢!並且許多現代的新生事物、根本不可能隨隨便便就在古代搗鼓出來的,穿越女想要發家致富其實也得需要天時地利人和、以及運氣和機會……
於是張巧兒認真的琢磨了很久,一時也沒能琢磨出什麼合適的法子來,總覺得腦海裡有著許多可以利用的知識,但卻缺少一把鑰匙開啟在北宋能用得上、且最適合張巧兒發家致富的知識!
且先不說張巧兒為賺錢一事如何煩惱,卻說齊家得知張家的情況後,林氏倒也送了不少物事過來。吳氏知道林氏是真心想要幫助他們,可他們也不能仗著人家一片真心、就無休止的占人家的便宜,讓張家欠齊家的人情越積越多。
因此既有了陳家送來的那些物事,吳氏這回沒有收下林氏送的物事,林氏拗不過固執的吳氏、只能把物事都拿了回去,但卻隔三差五的邀請吳氏一家到齊家吃飯,嘴上說是想要他們來湊個熱鬧、讓家裡別冷冷清清的,心裡其實是想借著這樣的法子幫張家減輕負擔。
吳氏也不好次次都見外的推辭,因此這段時日、張巧兒一家人去齊家的次數也多了起來。這一日又正巧遇到齊大柱的生辰,於是林氏自是特意備了不少好菜,並邀了張巧兒一家過來湊熱鬧、替齊大柱慶生。
齊大柱和張大海一打了照面、自然就勾肩搭背的吃酒去了;張大郎兄弟和齊大郎兄弟則趁著沒雨在院子裡蹴鞠,吳氏、張巧兒、齊三娘則在廚房給林氏打下手,四個人一邊忙活、一邊說說笑笑,林氏和吳氏還時不時的把做菜的要領傳授給張巧兒和齊三娘。
這齊家做的菜通常是大魚大肉、張家一般很少做,因此許多宋人常吃的好菜張巧兒都沒機會學。於是一有機會到齊家給林氏打下手,張巧兒便總會很認真的跟著林氏學做菜,力求多掌握一些灶上手藝。
而張巧兒跟著林氏學了幾道菜後,才發現原來不止他們家做菜放的鹽極少,像齊家這樣的人家做菜竟然也不多放鹽,似乎連齊家也覺得做菜多放鹽、是一種十分奢侈的行為,因此宋人做菜大多喜 歡'炫。書。網'用醬、再輔以少數的鹽調味。
張巧兒留意到這一點後,之後便留了個心眼打探和鹽有關的大小訊息,也特意旁敲側擊的問了見多識廣的齊大郎,最後弄明白北宋的鹽為何那麼金貴———這人不可一日無鹽,鹽吃得少會沒力氣、還會得一些病。因此鹽在百姓日常生活中有著不可或缺性,且因需要的量很大、這個行業的利潤也十分驚人。
鹽的種種特殊之處,讓北宋朝廷把鹽當做課以重稅的物件,這鹽稅重了、鹽自然也就賣得不便宜了。因此宋人才會覺得做菜多放鹽是一種十分奢侈的行為,除了那些大戶人家外,許多人家做菜都只放少量的鹽、意在給菜調個味兒……
因家住海邊,所以張巧兒對北宋鹽業格外感興趣,還專程往城裡跑了一趟、細細的打探了各大鹽鋪的鹽價。
張巧兒前世就聽說過“三擔米一擔鹽”的說法,原以為這鹽的價錢一定很高,但費心打探過後,張巧兒才發現其實鹽價並沒有她想象中的貴———閩地沿海一帶因靠海產海鹽、因此不是缺鹽的地方,官鹽一石零售價約是八千文錢,摺合算下來一斤官鹽也就大約兩百文錢。
不過因老百姓一日三餐或多或少都得吃鹽,因此這鹽商賣鹽主要走的是量,這量一可觀、一石哪怕只要八千文錢,總數累計在一起也十分嚇人、足於讓鹽商獲得鉅額的利潤。
且張巧兒打探到的還只是閩南一帶海鹽的價錢,聽說西和、成、鳳州等地一石官鹽賣到四百文錢、甚至更高,讓許多百姓叫苦連天、寧可去買價錢低的“私鹽”。於是官府竟強制分配官鹽、要求每家每戶買一定數額的官鹽,好完成朝廷讓他們上繳的定額鹽稅。
張巧兒覺得一石官鹽要八千文錢,那隻要張家能從海水裡煮些鹽去賣,就算是悄悄的賣給販賣私鹽的商販、價錢對摺,那一石也能賣個四千文錢啊!於是張巧兒一邊繼續打探鹽商如何在沿海一帶收鹽,一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