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修建,涪陵發生過什麼有關“烈士”的故事我是並不清楚,不過寶枳城我大概能夠猜到是因為什麼。因為涪陵和重慶一樣,在巴國時期曾是巴國的首都,而涪陵當時就叫做“枳”,修這樣一個公園,雖然我沒有去玩過,但是我想大概是為了紀念這麼一段歷史吧。於是接下來的兩天時間裡,我和文師傅都在不斷的把在博物館看到的,覺得有價值的資訊抄寫下來,晚上就在住處分析和排列組合,這項工作非常耗時耗力,到了最後,我跟文師傅也只整理了其中幾個看上去好像有點關聯的東西。根據博物館的記載的位置顯示,在石樑以北,面朝北山坪的那一側,刻上了這麼一段話:
“洛水溯淵源,誠意正心,一代宗師推北宋。涪江流藪澤,承先啟後,千秋俎豆換西川。”
然後在這段詩的下面有一把小劍,劍把上有個小太極。劍是斜著的,劍頭朝下,如果按照當初的方位來計算,這把劍應當是指向北山坪的。而這首詩的含義我們經過查詢,發現其中“洛水”指的是現在的河南洛陽,涪江就是涪陵這一段的長江。從其歌頌的內容來看,無疑正是在歌頌程頤,因為程頤正是洛陽人。再加上程頤在點易洞參悟易經,石刻上的劍又指向點易洞的方向,丁前輩祖輩又都是住在北山坪的點易洞後面,雖然略顯牽強,但是彼此都還是有一定關聯的。於是我跟文師傅分析好久,覺得這大概是幾天下來我們所掌握的最有價值的一條資訊了。我們也說好,若是這條路再走不通,那麼我們就要把實情告訴老丁,說我們無能為力了。
第二天一早,我們出門坐船過河,給老丁打了電話,告訴他我們先去一趟點易洞,去哪裡看看能不能找到別的線索出來。來過涪陵很多次,這幾天來回奔波老丁家和市區,點易洞一直都在被我路過,我卻始終沒能去一睹真容。於是當我到了那裡的時候,卻被眼前的景象吸引。山壁上的石刻眾多,其中甚至還有陸游的親筆。地方雖然不大,但卻盡是飽學之士留下的墨寶。走著走著,我看到了一個洞,洞門頂上寫著“點易洞”三個大字,想來當年程頤是在這個洞裡參悟易經的。不過在洞門的兩側,我驚喜的發現,那首在題刻上寫下的“洛水溯淵源,誠意正心,一代宗師推北宋。涪江流藪澤,承先啟後,千秋俎豆換西川。”如同對聯一樣一左一右刻在兩邊,進門處的地面上,也刻了把和題刻上的小劍一模一樣的劍。劍尖所指向的方向,正是被淹沒的白鶴梁。於是我和文師傅暗暗慶幸,這次也許是運氣好,找對了地方了。我趴下身來,仔細看著第上那把小劍。順著劍尖所指的方向,一塊磚一塊磚的找過去,在距離刻有小劍的拿塊磚之外約七八塊的地方,地上的磚面上,又刻了一段小詩:
“正公點易寅嘯論寒暑,清水化墨辰吟笑春秋。”
這首詩我大概能夠懂得,正公就是指的程頤,而這段肯定不是他自己刻上的。因為正公二字是在他死後才有的封號,而且我們看那排字的刻痕並不久遠,邊緣還比較銳利,這就說,這段文字是近代才刻上的,如若這一切跟丁家老前輩有關的話,那麼很有可能這首詩就是丁老前輩自己刻上的。詩的意境略微有些狂妄,有些不羈,是那種空有本領卻無處使力的無奈和自嘲。文師傅看到“清水化墨”四個字的時候,他說,我知道這指的是什麼了。我抬頭望著他,他說,指的是洗墨池。
我問他洗墨池是什麼東西,文師傅告訴我,離這個洞不遠處的一個山壁暗角處,有個好像水槽一樣的坑,坑裡的內壁全是黑色的,但是水卻是清亮的,相傳是程頤當時在這裡面洗筆,用墨汁染成的,於是叫做洗墨池。說話間他帶著我走到了惜墨池邊,當我正在驚歎這個池子的神奇之處的時候,文師傅已經開始拿著羅盤在池子邊比劃起來了。我問他在找什麼,他說,你沒看到那首詩裡的,寅嘯和辰吟嗎?寅指的是虎,辰指的是龍,拿到盤位上加以計算,我們可以判斷出這兩個位,就好像是數學上說的橫縱座標一樣,找到這個點以後,再看看裡邊有沒有東西。經過一番折騰,最終把那個點認為是在洗墨池的右邊下角處,我伏身去看,果然有一個小縫隙,我走到附近樹邊,折了一小段細細的樹枝,然後伸到那個縫隙裡去掏,掏出來一個大概只有拇指大小的,薄薄的小石片。上面刻著“尋得有緣,玄機盡在鷹巖正北,卯碑下。”字跡清晰,時間不會很長,一定就是丁老前輩刻下放在這裡的。為了尋找到剩餘的4把鑰匙,我和文師傅已經輾轉了很多個地方,所幸的是這次沒有找錯,按照石片上所說,似乎那四把鑰匙就埋在一個叫做“鷹巖”的地方,那兒的正北方有一塊碑,就埋在碑下。
我又糊塗了,求助的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