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64部分

郭家子弟,必然要比旁人都要用功十倍!

本章涉及到了洪武末期的南北榜案,這個案子雖然不是明初三大案之一,卻是影響最為深遠的案子,從明朝一路掃過清朝,直到今天還在影響著我們的生活,為什麼大家都想進帝都,你們懂的。

☆、112 計中計(6000字)

洪武三十年六月,皇上親自重新主考,重新選了一批進士,這一批共錄取六十一人,全部為北方人,和前一榜有所區別,又稱為北榜。

郭浩儒慢慢的飲著杯中清酒,看著李氏嘆了口氣道:“娘子果然神機妙算,這一榜卻是全部為北方人佔了。”

李氏夾起一塊帶著透明勁頭的牛肉至郭浩儒面前的碟子裡,淺笑道:“皇上年紀越大,這脾氣也越發厲害了,當真是半點吃不得虧。”

都說老小孩,老小孩,人老了,就和小孩子一樣,總喜歡和旁人對著幹,前一科的主考取了五十一人,全部為南方人,朱元璋就偏偏比上一科多取十人,又全部為北方人。

郭浩儒沉默下去,他夫妻二人流落至這苦寒之地已經十餘載,這十多年,足夠一個小兒成長為皇太孫,當初出來時,便和所有的親友都斷了聯絡,現在京中的風向,他們卻是如同盲人摸象了。

只能透過昔日對皇上的瞭解,來揣度一二。

郭浩儒給李氏斟滿了酒杯,又給自己倒上,笑道:“如此也好,這些日子我對他們要求嚴厲,兩個孩子的學問越發精進了,若是兩年後的大比,卻是有了七八分把握了。”

李氏和郭浩儒心意相通,對榮華雖不留戀,卻不願意如同喪家之犬一般流落在外,二人相視一笑,心中不約而同的算了起來,兩年後,就是洪武三十二年了。

只是他們想的雖好。事情卻不按照他們預想的進行,洪武帝沒有熬過他在位的三十一年,在南北榜事件的第二年的閏五月,朱元璋病逝。廟號太祖皇帝。

郭浩儒著了一身素袍,慢悠悠的穿過自家的大門,在那棵盤根錯節的老松前站下。仰頭望著亭亭冠蓋,沉吟許久。

李氏從窗戶裡看到了,不免納悶,待他呆站半晌不動,終於忍不住喚道:“相公,蚊子已經食飽了,你還是回來吧。”

郭浩儒啞然失笑。邁步向著屋中走來,他站定門口,陽光從他身後射入門中,恰好為他渡上了一層金邊,如夢似幻。

李氏看著他。不免有些痴了,彷彿又看到了當年三甲遊街的壯舉。

郭浩儒依然沉浸在自己的思緒中,沒有注意到李氏的動作,直到李氏再三呼叫,才回過神來,他抬起手,另外一隻手伸入袖中,取出了一封書信,遞到了李氏面前。

李氏皺眉看了他一眼。有些不解,從他們搬到這苦寒之地,便和所有的親朋好友都斷了聯絡,這信件,又是從何而來?

李氏接過信,只看了一眼信封提名。便是一怔,竟然是他!

她隨即展信,匆匆瀏覽一遍後,滿是不敢置信的抬頭看向了郭浩儒:“相公,這?”

郭浩儒緩緩點頭,信中內容他早已經倒背如流,此時不由沉聲道:“沒錯,希直盼我回朝為國效命,當今仁慈寬厚,堪為明君,已經選用了一批飽讀史書之輩,準備大展宏圖。”

李氏自幼在那種環境長大,心思卻又重了三分,她皺眉道:“可是他說願將聖上侍讀的身份拱手相讓,這個,是不是有些過了?”

誰不知道皇上已經登基,便不會再拜任何人為師,侍讀學者,名為伴讀,實為天子座師,身份極高,地位極重。

郭浩儒徐徐的吐出一口長氣,苦笑起來:“希直真是一片赤誠,他怕是希望藉此洗清祖父身上的汙名。”

李氏愣了下,隨即明白過來,若是郭浩儒成為了天子侍讀,那就等於為郭家正名,縱然前案不得翻轉,郭家,也可以一雪前恥了。

李氏沉默半晌,緩緩點頭:“希直倒是一片俠骨丹心。”

她頓了一下,抬頭看向了郭浩儒:“相公,有什麼打算?”

郭浩儒直直的望著髮妻,眼中的掙扎猶豫毫無保留的流露了出來,這的確是最快的給郭家正名的方法,事關祖輩聲名,他根本無法拒絕。

李氏別過臉去:“相公已經決定了,那就早點上路吧。”

郭浩儒伸出手,在李氏細嫩的臉頰上摩挲著,聲音低沉沙啞:“你等我安定下來,就來接你們母女。”

李氏慢慢的點了點頭,伸手捉住了郭浩儒的大手,把自己的臉主動的貼了上去,二人之間越發的親密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