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柱沒忍住吐了一句糟。
“寡人是說性情!”昭襄王白了太子柱一眼,拿起一卷竹簡,指著上面的文字開口說道:“你看這上面說政兒自小愛讀書,雖然家裡沒有錢無法讀書,但他每天都會在鄰家孩子讀書時,躲在鄰家的牆下偷聽。身於苦難而不墮落,奮發自勵刻苦學習……你辦得到嗎?”
聽到昭襄王的提問,太子柱立馬眼神瞄到一邊,語氣不那麼自信的說道:“可是我聽宗學的吏員說,政兒大字都不認識幾個。”
“不認識字有什麼關係?政兒現在才八歲,現在開始讀書也不晚。”昭襄王信心滿滿的說道。
他會這麼說,到不是對嬴政的聰明才智有信心,而是對大秦王室的公子教育有信心。王室子弟可能因為性格原因,會有那樣這樣的奇葩出現,但是要出一個真正不學無術之輩,卻是十分難的。
因為王室子弟從小受到的教育,從來都是世上最好也是最嚴格的——比如,後世滿清皇子從小就是讀一百二十遍背一百二十遍,長大後一個個都能出口成章、能詩擅斌不算,還必須精通蒙漢滿三語,並且精通騎射之術,以做到文能安邦、武能定國。
大秦王室雖然沒有“讀背一百二十遍”*,但昭襄王深信,哪怕嬴政是一頭豬,王室教育也能將他教育成一頭精英豬。
“更何況寡人聽說政兒不笨,雖然稱不上是過目不忘,但也是天賦難得,讀過的書只要多看幾次就不會忘記。有天賦不算,最重要的是,他還勤奮刻苦,每日習字、練武,往往要到三更才休息。”昭襄王說道:“再加上他年紀小小就有主見,能夠拒絕阿仲給他出的那些邪門外道的報仇主意,而是堅持要堂堂正正靠自己的力量打敗對手,這說明他以正道為立身之本,而且……耳根子也不軟,不易受人擺弄。”
昭襄王意有所指的看著太子柱,太子柱臉色一紅,不自覺的將頭撇到一邊,全當自己沒聽出父王的嘲諷。
“可是……父王您不覺得政兒的性子太過於偏激剛烈了嗎?”太子柱指著一卷竹簡上的文字說道:“就因為有潑皮以語言辱其母,就放火燒了潑皮的房子?如此性格,若是為王,只怕……”
“寡人少時也曾與太后一齊在燕國為質。”昭襄王白了太子眼一眼,聲音冷冷的開口說道。
太子柱立刻低頭不語。
“寡人知道你‘只怕’什麼……你無非就是怕政兒成為殷紂王那般,有才有能卻自大自負的昏君暴君。”
☆、第29章 志向
戰國七雄之中,中原五國皆以一月為正月,只有被稱為“蠻夷”的秦、楚兩國,是以果瓜飄香的十月為正月。
九月是秦國一年最後一個月,九月過完則是閏月,不管閏幾月都是在九月之後過,接著就是秦國的正月新年。
雖然戰國時代的人,沒有慶除夕過新年的愛好,但是每到年尾之時,年終總結報告也是要寫的——宗學也不例外。
到了閏月之時,宗學將會舉行讓從公元前二百年到公元二千年,兩千年來折磨無數學生,讓無數學生過不好年的……期末考試,也就是歲考。
別看秦國尊崇法國,但儒家六藝“禮、樂、射、御、書、數”那是一個都不能少。
整個宗學裡,除了白仲和嬴政之外,那是沒有一個不“嗷嗷”叫喚的。
白仲不叫喚,那是因為知道自己肯定第一;嬴政不叫喚,則是因為知道……不能對一個兩個月前大字都不識一個的人,有太多的要求。
其實嬴政也並非真得大字不識一個,他昔年在趙國之時,還是在鄰家的窗外蹭了不少課的,但是……
秦國和趙國的文字,它完全不一樣啊!
戰國七雄,七個國家七種文字,再加上春秋時曾經有過上百個國家,而做為一個有文化懂禮儀的貴族公子,他就算不能做到精通上百種文字,至少也得會個十來種主流的。
所以,春秋戰國時代的人,雖然不用學英語、化學、物理、哲學之類的東西,但是卻得學文字文字文字文字,全是不同的文字。
非常有特色,且有特色到你看一眼,就知道是寫這封報告的人,是哪個地方人的文字
用後世著名作家馬伯庸在《小篆戰爭》中寫的那樣,“楚地的字很有特色,比如他們的“鳥”字比其他六國多出三橫,這代表了巫化的紋身,據說這是楚巫文化反映;泗水的人喜歡把“鼎”、“鼐”和“鼑”寫成一個字,還在每個字周圍新增許多不必要修飾筆劃的,讓那些字看起來如同一隻只蜷成一團的刺蝟;齊國人喜歡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