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穀子不再細想下去,馬上應允了下來。
正是酷暑炎夏,大巴山中突降傾盆大雨,歸狄黑所節制的甲申步兵軍團穿行在莽莽山嶺之間。
甲申步兵軍團是西北幕府一線的十個主力步兵軍團之一,屬於“六甲六丁”的編制(甲子、甲寅、甲辰、甲午、甲申、甲戌、丁卯、丁巳、丁未、丁酉、丁亥、丁丑,其中含有兩個不負擔戰鬥任務的整訓補充軍團,總共是十二個步兵軍團),士兵都以原回回鄉兵以及僉兵中精壯強悍者、流民中強健善戰者編成,其中甲子和甲寅兩個步兵軍團就是裝備重型火炮等攻堅器械的攻城軍團,此前曾經奉調入川,在西川戰事中起過作用,而甲申軍團則是西北目前最擅長山地叢林戰鬥的機動步兵軍團。
在山林中長途迂迴行軍主要依賴徒步行進,而且還要隱秘行蹤,專向罕有人行的山嶺行進,艱苦自不待言。山高入雲,懸崖斷壁,陡峭的羊腸小路,毛竹雜草遍佈,藤蘿纏繞,士兵們一步步的攀登,但更象是一步步在爬行。
雖然雨具什麼的都事先準備得比較充分,但冒著沒完沒了的大雨行軍,仍然困難重重。
泥濘路滑,摔倒了爬起來,再摔倒,再爬起來,有計程車兵甚至已經摔倒了上百次,雖然是精銳軍團,但也滿身泥水,承受著艱苦的行軍考驗,一步步向山上移動。
無邊無際的大巴山,好像沒有盡頭。
從天亮到天黑,仍然在半山腰。
天黑了,大雨還在下著,山路溼滑,軍團只得就地宿營。
因為大雨,無法生火,既做不了熱食,也燒不了開水,乾糧乾肉乾酪身上攜帶著有,還可以嚼吃應付,但飲水就成了問題,每個士兵隨身水囊中帶的那點淨水,路上爬山涉水早就喝光了。
餓可以忍受,乾渴就不好忍受了,渴得忍無可忍,為了解渴,軍官們下達命令,不允許私自接山間流下的濁水,以免生病減員,只允許專人收集天降雨水(不落地的‘無根水’),分發給士兵們解渴。
甲申軍團的將士們雖然雨具都裝備齊全,但是在山林間行進,每個人都全身溼漉漉的,艱苦的行軍超越了一般人的承受力,完全是靠毅力和意志在滂沱大雨中行軍,迂迴前進,以往艱苦而殘酷的操練在這時起了很大作用。
甲申軍團奉命在大巴山的山嶺中迂迴行進,已經有好幾天了,軍團中的每個人,無論是軍官還是士兵都是全副武裝,負重行軍,除了弓弩刀槍等兵刃和攀援登山的各種器具之外,他們還裝備有少量火器,佛朗機、虎蹲炮、近戰火銃、各種用途的火球、地雷等,如果不是訓練有素,根本無法在山區負重攜行長途迂迴。
山裡沒有村莊,沒有人家。日出酷暑逼人,下雨無法做熱食吃,燒開水喝。毒蛇、蚊蟲等出沒。如果防護疏忽,凡是暴露在外的肌膚,都會被蚊蟲之類叮咬得遍是紅腫。腹瀉、疥瘡等,也是常有的事。幸好甲申軍團長期在山林野地訓練,應付起這些來已經駕輕就熟,無論是陰雨、還是酷暑,無論是負重爬山行進,又或者飲食宿營,都已經非常適應,不再象當初剛編成軍團時,在殘酷的野地訓練中,發高燒、打寒顫、拉肚子計程車兵很多,常常一次行軍下來,減員一半是常有的事情,根本不能與現在的精銳強悍的情形相比。
依狄黑的部署,甲申軍團此次擔負著乘敵之隙,長途迂迴的任務,直插敵人後方腹地,突襲鄢本恕據守的興安州(民間俗稱金州),配合狄黑大軍攻擊和包圍漢中府城的行動,斷絕藍廷瑞退往湖廣鄖陽府山區的後路,逼迫藍廷瑞投降。
漢中府北依秦嶺,南偎巴山,物產豐富,青山綠水,每遇中原戰亂,就有新的流民湧入,因此人口多是來自周邊秦蜀、湖廣、河南等地的流民後裔或者新遷徙過來的流民,散居在山區各處,總在一兩百萬人以上,對這樣一塊重要的地方,狄黑希望能儘量予以保全,能夠不經大的戰事將漢中府這塊地盤,真正地納入西北幕府囊中,而不是僅僅在名義上擁有,至於號稱十萬之眾的漢中流民軍也是一股不小的力量,雖則其能戰之兵頂多頂多五六萬人,真正的精銳不會超過兩三萬,但若能保全其中大部分,必定可以在不損實力的情形下,大大增強西北的實力。
對漢中的預想便是兵臨城下,逼迫藍廷瑞接受招撫,為達成這一目的,以霹靂手段剪除死硬主戰的鄢本恕,應該有助於‘幫助’藍廷瑞早下就撫的決心。
甲申軍團就是狄黑以迂為直,出奇制勝的一記煞手鐧。
可以說,在得到甲申軍團成功得手的訊息之前,進駐陽平關的狄黑不會下令向漢中府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