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4部分

之後,又以讓徐揚zhan有若干股份,成為印書館股東為條件,挽留徐揚做了印書館的大管事,日常事務都交由徐揚和另外一位雷門長老雷坤文共同打理。

徐揚本身是落第秀才,棄儒從商,接了老岳丈家的印書坊家業經營已經多年,因為在浙省被大書坊競爭擠迫無法容身,無奈才舉家遷往邊陲經營印書坊,也算是個有膽識的人,換了其它戀土重遷,故土難離的人,除非是萬不得已,怎麼可能決然離開江南魚米之鄉,離鄉背井的到邊陲討生活?

徐揚的印書坊被雷門世家強勢收購,原本他還有點不服氣,但是後來看雷瑾大手筆請得那些河西名士、高僧真人輪番造勢,這印書館印書業務還沒走上正軌,就有大量訂單落訂,而且那些儒生士子、番僧法王、道士和尚們居然在書籍經卷沒有到手的情況下,先預付了鉅額書款,還積極以巨資合夥參股到印書館,這不能不讓徐揚服氣,其實他又哪裡知道雷瑾原本是無心之舉,本意不在賺錢呢!

在徐揚的陪同下,一行人先參觀了木活字製作現場,因為雷瑾的計劃太過宏大,所需要的不同文字的活字字模需要好多套,雖然金屬活字有使用耐久的優點,但木活字成本相對低廉,使用管理經驗都比較成熟,因此木活字印刷還是印書館印刷書籍的主要手段。

工匠們有條不紊的按照程式製作著合乎標準的木活字,造木子、木子檢驗、刻字、字櫃製作、造槽版、填空材料、制頂木、制中心木、制類盤、制套格,一整套製作流程,嚴謹有序,以至於雷瑾、劉衛辰、蒙遜等都一邊看,一邊嘖嘖稱讚,都道徐揚管理有方,反倒是徐揚不好意思,解釋說但凡印書坊製作木活字的印刷工場規例都是如此,從兩京國子監印書坊,到戶部寶鈔提舉司印鈔局,各省的官書局,又或者民間印書坊都是大同小異。

雖然如此,眾人對於徐揚還是讚譽有加。

眾人一一看去,原來這徐揚管理的印刷工場編校刻印俱有專人職司,分設監造處、校對書籍處,其中監造處專掌監刻書籍,下又再分設銅木字型檔、書作、刷印作等;校對書籍處則負責書籍付印前、後的文字校正工作,則多由河西著名的文人學士,高僧道士擔任校對;雕版、刷印、裝幀等則僱傭各類熟練工匠為之。

眾人又看到工場使用可以大大提高工效的轉輪排字盤和按韻分類存字法(注:此為元人王禎的創舉,記載在王禎所著的〈農書〉中)進行活字排版,但對於雷瑾和他的一干幕僚來說,更感興趣的卻是徐揚管理的工場中,那些制定嚴謹細密,井然有序的管理規例!

印刷工場的各項管理規例都制定得非常詳細,譬如在印刷物料的使用上實行定額管理,如各種顏色的用量、加入的膠量多少及可印紙張數量均作出較嚴格的規定,這顯然不但能減少印刷物料的浪費,而且透過對物料的管理達到控制成品質量的目的。

雷瑾、劉衛辰、蒙遜在參觀過程中不約而同的對印刷工場各項管理規例有了興趣,紛紛刨根問底,有的問題直問得徐揚瞠目結舌,冷汗直流,因為雷瑾他們幾個外行人提出的很多問題,都是徐揚他這個內行人不曾細想深思過的,但細細回想,又覺得也有一些道理,不可輕忽視之。

其實雷瑾三個人都是在那一刻突然意識到了一個問題,一個被大家所忽視的問題——工場中這些在長期實踐中摸索總結出來的工場管理規例,對於一個工場的欣欣向榮顯然起著相當大的作用,那麼在其它方面也就實屬有研究借鑑的必要了。

雷瑾等人把印刷工場裡裡外外看了一個遍,對徐揚管理下的印刷工場沒有一個人不滿意的。

由於此番還要巡視的作坊商號還有不少,雷瑾等人看完了,就準備離開印刷工場趕往下一處。

嫻熟自如的扳鞍上馬,雷瑾正欲催馬而行,回頭忽見徐揚欲言又止,遂又撥轉馬頭,笑著問道:“徐先生還有什麼事兒要說?但說無妨!”

徐揚忙恭敬地回稟道:“爵爺,在下想既然我們印製圖書甚多,不若順便再辦一份報!”

“辦報?”

雷瑾疑惑的問:“你說的是邸報嗎?”

“不,不,不是!”徐揚忙道:“我說的是小報和新聞!”

“小報和新聞?這是什麼來的?”雷瑾又問。

“哦,”一旁的蒙遜素來博覽群書,博聞強識,忙回道:“三少,我曾讀趙升著《朝野類要》,其中說趙宋皇朝時,有各種報,如‘邊報,系沿邊州郡列日具幹事人探報平安事宜,實封申尚書省院。朝報,日出事宜也,每日門下後省編定請給事判報,方行下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