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78部分

軍團來說,要節省許多軍費。但僉兵除了沒有餉銀外,在費用上明顯和帝國的“募兵”相差不遠,僉兵服役五年,衣食兵器都要由幕府承擔,幕府僅不需要支付僉兵的餉銀,衣甲兵器則次於主力軍團而已。幕府雖然能夠在僉兵這一塊,省掉了鉅額餉銀;在僉兵的衣甲兵器上也可以少花許多銀子。但是仍然可以想象得到,幕府在軍費糧秣上的負擔是如何的龐大而沉重。

讓雷瑾擔心的是,雖然有〈免僉條例〉,但河隴仍然會有許多男丁將被陸續僉發入伍,那麼河隴還能不能夠只依賴其他未被僉發的人戶丁口,就種植出足夠多的糧食米麵,織造出足夠多的絲葛麻棉,放牧出足夠多的牛羊騾馬,生產出足夠多的商貨器物,或者透過遠行的長途商隊,能從其它地方販運回足夠多的糧食、布匹、茶、鹽、油、銅鐵、馬匹、兵器、甲仗、牲畜等民生必須之物呢?

連五穀不分的儒家孔孟,都說要足食足兵,如果僉兵令嚴重影響到農牧工商諸等生民之業,這僉兵令還有長期推行的必要麼?

如果這個根本問題不能很好解決,這僉兵令也只能收一時之效,斷然不可能為將來征伐四方提供源源不斷的兵源。幕府的財稅一旦枯竭或者入不敷出,養著這麼大的一支軍隊,除了象成吉思汗的蒙古大軍或者流民軍那樣以戰養戰,掠於四野之外,還能有其它解決之道麼?

所以,不親眼巡視一番,不對從今春以來一力推行的“定額地租”和“僱工農莊”的成效有一個深入細緻的瞭解,雷瑾是無法放心的。尤其那“僱工農莊”最為雷瑾所看重,他反而對在佃農中推行“定額租”的做法,以為不過是不得已的一種過渡。

從獨孤嶽的“獨孤堂”所蒐集到的諜報來看,在帝國江東,一部分“僱工農莊”在減少耕作者的情況下,能夠在相同的田畝中生產出相對較多的糧食和其它農作物,以獲取厚利。

糧秣就是軍隊的命脈,只有糧食充足,幕府的“僉兵令”才能長期實行下去,而不只是一種權宜之計。

雷瑾所看重的恰恰就是“僱工農莊”能夠減人不減產,甚至能生產出相對更多的糧食和其它農產品。

那麼在江東證明行之有效的“僱工田莊”,能夠在河隴生根發芽麼?

帶著這個疑問,雷瑾的巡視首先從黃羊河農莊開始,西去張掖、酒泉、嘉裕關、敦煌,然後再一路繞回來,轉而向東,巡視蘭州、西寧、天水、寧夏鎮等處,凡是超過萬畝以上的大農莊,都要去看看。這裡面有一個道理在,就是根據獨孤嶽和一些精通帳目和算術的幕僚的計算,僱工農莊應在六千畝以上才有意義,低於此數的農莊還是實行較合理的定額地租為好。

由於屬於雷、馬兩家的大農莊、大牧場推行僱工經營,也帶動了其他部分豪強的農莊、牧場效仿,今年的年成也還算不錯,冬小麥、春小麥、大麥、青稞、喬麥、糜谷、高粱、水稻、黃豆等糧食,還有棉花、大麻、蓖麻、芝麻、甜菜、茶葉、亞麻、油菜、蠶豆等農產品,牧場的馬、驢、騾、牛、羊、駱駝都呈現一種欣欣向榮的豐收景象。

這種情形與河隴豪強多兼而從事畜牧工商有一定關係,河隴豪強不純靠地租獲利,佃戶在以往年成相對好的年份是不至於日子太過艱難的,而今年河隴掌握土地最多的兩個大族——雷、馬兩氏族裔的土地,又先後有一半試行定額地租,對未來充滿了希望的佃農怎麼可能起而造反?而且關中、四川的流民之亂,對河隴豪強大族震動也很大,懾於流民軍幾乎所向披靡的威力,加上河西幕府半帶威脅半是強迫的高壓強勢下,所有豪強大族都響應幕府的倡導,普遍都減少了地租分成,降低了高利貸息口,讓利便民;並且共同捐資營建修繕各處寺廟道觀學宮文廟和橋樑道路水利河渠城池堡寨等,加之關中四川富戶因避亂而向河隴的大量遷移,類似夜未央這樣的吃喝玩樂場所空前繁榮興盛,吸納了許多生計無著的流民作僱工,這才使得關中紛亂之時,河隴晏然安定,無人響應關中、四川的流民之亂。安定平穩的局面又使得士農工商各安其位,在一片亂紛紛的帝國,河隴成了比較難得的安定繁榮之地之一。

河西很多灌溉土地對雨水要求本來也不太高,今年雨水好,人又肯幹,於是一派豐收景象便出現在巡視各地的雷瑾面前。

這一幅豐收的景象,讓雷瑾對內記室、幕府的部屬幕僚所做的艱苦而細緻的努力有了更直觀的印象,感嘆幕僚部屬們確實不容易,尤其是自己離開的幾個月中。

既要讓豪強大族作為幕府與底層民眾之間的緩衝,發揮其建設性的治理作用,又要限制其不利治理的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