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522部分

幾,總不下於數十萬就是了。

‘川滇軍道’貫通之後,歷年又不斷修整拓寬、改彎裁直、八方延伸,如今已成為貫通川滇兩省的驛馬大道,行旅客商絡繹不絕,十分的興旺繁忙。

道路的順暢通達,仰賴及時的墊補修護,尤其是在雲南,每年雨季,山洪泥石流都要衝毀不少道路。因此,雲南執政府、四川執政府、貴州軍政專署,每年都要派專人沿途招募勞工、調派官奴,挑石墊土,整修道路。

沿途招募的勞工,乃是平民的身分。工錢與官奴自然不同,除了‘工價銀’若干之外,尚有月糧若干、口糧若干、行糧若干。除了每天現場可以領取米麵糧食之外,亦可憑官方發給的‘糧串子提票’,直接到承辦官糧儲運的當地糧棧米行或者當鋪、車馬船行提取米麵糧食。

官奴就不可能享有平民勞工同樣的待遇,以苦工代替的‘贖身銀’可沒有那麼容易湊齊,也沒有‘月糧’發給他們,而按人頭髮給的‘口糧’,按日發給的‘行糧’加在一起也僅夠果腹而已,官奴還得忍受辦事差役的變相剋扣。當然一部分刻苦耐勞的官奴,每天也能領到一種類似‘糧串子提票’的‘糧米執照’,也就是一種蓋了官印、按了指模、簽名畫押的糧米票券,可以將三五天的糧米票券積攢成一個整數,再到官方指定的糧棧米行提取糧食,自然就少受官府差役的閒氣了。

應募去修路挑石頭的二醜,就積攢了不少‘糧串子’,他想帶回家去,給家裡的老孃嚐嚐白米白麵的味道,山裡人儉省,他老孃這一輩子還沒吃過白米白麵是啥子滋味。

要說這雲南的驛道,建造修築和墊補整修都是大有講究。二醜做了這一個多月工。倒也知道其中不少的名堂。譬如,驛道的重要路段,道路兩邊要用條石鋪砌,中間是石塊和石子以三合土粘合築成的路面,石制路面下還開有暗溝、墊補了一層沙土,最底下則是夯築緊實的黃土路基。這按二醜的話說,省城的雷家‘侯爺’是連路修多寬都要管。他聽管事的差役整天掛在嘴邊就是‘侯爺’長‘侯爺’短的,就以為西北最大的官——雷家的‘侯爺’,肯定是住在他想象之中的‘省城’,當然不知道差役說的‘侯爺’,現在的駐蹕之所離著他想象中的雲南‘省城’少說也有萬里之遙,而且訖今為止都不曾到過雲南。

性子憨厚的二醜,雖然不知道傳說中的‘侯爺’住哪,那只是他見識不夠,但要說起這路怎麼建造修護,他卻能說得出好些子醜寅卯。西北驛道的正規程式,說複雜也複雜,說簡單也簡單,反正從來沒有讀過書的二醜也能把這些程式說出個一二三四來。

這一,建造道路,就要對道路經行的地面勘測,從而保證道路筆直,並與道路建造的官定程式相吻合;

這二,就是在道路兩邊挖掘水溝,排除路基上的水,保持路道幹潔;

這三,就是開挖路基,路基挖到一定深度之後,就會分層墊上黃土、砂礫等等。並夯平夯緊,再在上面鋪上砂礫或沙子,平整夯緊;

這四呢,就是把石塊用石灰和沙等等混和而成的三合土砂漿粘連成路面。

如此這般建造的道路,從路面到基底一般能有個三四層,深度四到五尺左右,儘可能的修得筆直,當然在山區,道路也只能沿著山谷和緩坡就勢而建。

西北官方對於驛道的寬度,也有非常明確的規定。驛道的路面寬度至少十二尺,一般應寬十五尺,某些重要路段寬度應在一十八尺到三十六尺之間。在實際建造中,驛道路面寬度,通常都在十二尺到十六尺之間。

道路建成後,按照官定程式就是沿路樹立‘道里碑’和‘行道樹’。‘道里碑’每隔五里或者十里就有一個,上面標明距離和序號,驛道建造時間,路段管事官吏的姓名、官職,主要執事工頭、工匠人等的姓名籍貫等等;行道樹的栽種養護也有詳細規定,每隔一定里程便立有‘行道樁’,逐段都委有專人負責,其名籍列於‘行道樁’之上。

類似的一些官定程式,按照二醜的理解。就是‘侯爺’管得真夠寬的。

夕陽落山,弦月東昇。

下了工的二醜也無去處,席地坐在一塊臥牛石上;只是呆呆的望著鎮外的緬地使者營地。

山高路遠,夜色下的叢林陰森宏邃,巨樹林立。

緬使營地,帳幔百道,旗幡羅列,肉香繚繞,燈火通明。

二醜望著一盞盞紅紗燈籠高懸,直為別人心疼,這一盞燈籠得費多少油啊。夠咱吃一個月的嚼裹了。

二醜在暗處,偷覷遙看那燈火明亮之處,卻是有十來個衣飾華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