抵抗並沒有就此完全消失。仍有一些忠於漢室的軍隊且戰且退。此外。部分官員帶著自己的家僕親兵也加入了戰團。試圖以自己的鮮血悍衛東漢王朝的尊嚴。他們忠勇可嘉。然而。在驍勇善戰的涼州軍團面前。這樣的抵抗只有一個結果:被涼州兵毫不猶豫地殺死。
殺戮在繼續。慘叫在延續!
國難識忠臣。風雨飄搖的漢室。畢竟是傳承數百年的王朝。在遭遇這一場驚天大劫之際。雖有很多官員四處逃避。但還是有一個個不甘天子受辱的臣子站了出來。盡人臣之份。
繼王允拒絕出逃之後。太常種拂慷慨陳辭:“身為國之大臣。不能禁止亂黨暴行。不能為天子抵抗外侮。現在反讓逆賊手中的白刃指向皇宮。我還有何面目苟活於世!”種拂遂指揮身邊的部隊與涼州兵作戰。壯烈殉國。涼州兵一路高歌猛進。屯南宮掖門。殺太僕魯馗大鴻臚周城門校尉崔烈越騎校尉王。到後來。殺紅了眼的涼州兵見人就砍。待整個城市重新恢復平靜時。長安吏民死者萬餘人。狼藉滿道!
王允扶著天子上宣平門避兵。李郭等人於城門下伏地叩頭。
他們起兵攻打長安的初衷。本不是為了造反。只是希望活命罷了。一路徵集涼州兵將殺往長安。也只是講“殺王允呂布。為董卓報仇”。斷然不敢扯起旗號說“推翻漢朝統治”之類的大話。試想。董卓在時涼州集團何等風光。可就連董卓也不的不在關東群雄的兵鋒之下燒燬洛陽。退往長安。李郭無論才能威望。都無法與董卓同日而語。哪裡還敢冒天下之大不
。當眾對天子無禮——關東諸侯的厲害。他們可是見識過的。
城樓
涼州兵刀槍如林。年幼的天子大驚失色。見李郭等人叩拜。方壯著膽子問了一句:“你等縱兵入城。想幹什麼?”
李和郭道:“卓忠於陛下。卻無故被王允呂布所殺。臣等為董卓報仇。並非想起兵叛逆。等到拿處決兇手後。我等願接受廷尉審判。”
這便是李郭聰明之處。打著為董卓報仇的幌子。倒顯的他們對舊主“忠義”。又口口聲聲地表示願意事畢後接受朝廷懲治。十多萬涼州都進城了。天子和百官都被他們嚇的到處躲藏。誰能治他們的罪?誰敢治他們的罪?
李郭等人道呂布已逃出城外。遂圍住門樓。共同奏請司徒王允出來。氣勢洶洶地問王允“太師(董卓)何罪?”這種情形下。王允縱然有一千張口。董卓縱然有一千個該死的理由。說出來也是沒用。涼州軍團兵髮長安。總要為自己的叛逆行為找個合適的理由。還有什麼藉口比為董卓報仇更好?沒有人能保住王允!王允什麼都沒講。向漢獻帝行了最後的君臣大禮。便隨涼州士兵走下了城樓。隨即。李郭命令手下當場將王允處決。天子感。百姓喪氣”。可見王允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
朝政再次為涼州集團掌握。在李郭逼迫之下。年幼的天子只乖就範。很快釋出一系列命令:大赦天下。以李為揚武將軍。郭為揚烈將軍。樊稠等人皆為中郎將;隨後。李等人又收司隸校尉黃下獄殺之。
涼州軍團攻入長安後的一系列作為姑且先不談。先回到呂布在巷戰中失利退走。王允釋出最後一道命令的時候。
王允要殺蔡邕!
司徒大人一直堅持認為。蔡邕是董卓一黨。因此。無論朝中百官如何營救如何說情。王允也從未在這個“大事大非”的問題上鬆口。郭等人起兵攻打長安時。除了叫囂著要為國賊董卓報仇之外。另一個叫的最響的口號就是“解救蔡邕”。其實。涼州軍團鬧著要救蔡邕。不過是為自己的逆逆行動多找出一個藉口而已。誰讓蔡邕是因董卓獲罪下獄的?誰讓蔡邕是名滿天下的大儒?涼州集團一直強調要“解救蔡邕”。未嘗沒有向天下士人示好之意。“看吧。我們涼州人不都是好勇鬥狠的野蠻人。我們一直很尊重士人”。
很顯然。王允將涼州軍團的表態。看作了“蔡邕確係董卓一黨”的又一鐵證。那位無比忠誠又無比固執的老臣。死之前也要先把蔡邕幹掉。以免“奸臣”繼續為禍世人!
五十多名長安兵。負責執行這一光榮的任務。
隨著涼州兵入城。長安城早已亂了套。沒有多少人願意傻乎乎的用脖子試探涼州人刀子的硬度。各個部門的官吏紛紛逃遁。城市中的很多政府職能部門已陷入癱瘓。其中。就包括關押著大量犯人的廷尉監。等那五十多名長安兵趕到時。廷尉監的官員和獄卒大多已跑的沒了蹤影。只剩下幾個年老體弱的獄卒。腋下挾著一個包裹。正急急忙忙向外跑。
至於呂布派來保護蔡邕的那支部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