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意,選擇跟歷史記載不同的攻擊路線,然而這點已經落空,她現在只能期待,能看到項羽比劉邦早一步進入咸陽,就算比劉邦慢入咸陽,也不要發生歷史所記載的——火燒阿房宮——這種事情。
只聞項羽說道:“冬風將起,很快就會進入風雪季節,要是不趁著風雪到臨之前攻入咸陽,恐怕還要等到明年春融才能整軍再攻,如此一來,會讓秦軍有喘息的機會……”
邵揚也知道項羽已經決定,直接道:“大軍辰時發兵的軍令已經下達,號聲一響,就可開拔。”
仰望天色,項羽道:“差不多是時候了。”
——秦軍於不久後,知道二十萬降卒被楚軍坑殺的訊息,憤慨不已,然而不敢攖奪楚軍善戰的鋒芒,只能徒呼負負。隨後不久,就如邵揚所說,四十萬新軍接獲戍守函谷關的軍令,全軍勢死阻止楚軍繼續前進。
——劉邦透過兇無赦和白無常向趙高提出計劃,讓他先進咸陽,絕對會保持咸陽的完整,然後發函請項羽前來主持滅秦後的大政,同時設下埋伏,於項羽帶兵進城時,伏襲不明究裡的楚軍。
——任何人面臨這種狀況,心志必然鬆懈,劉邦提出的計策,的確是打敗楚軍、殺死項羽的好辦法,趙高心裡儘管不願,迫於情勢無奈,只得同意劉邦所請,等事情成功後,秦滅漢起,自己隱身幕後主持天下大政。
——為了不讓天下人起疑心,趙高不能明令秦軍不與漢軍交戰,但是他下令所有秦廷的精銳部隊,趕赴楚軍攻打咸陽的路線支援,使得漢軍攻打咸陽的路上,只剩下一些老弱殘兵抵抗。
——孰能通曉其中微妙?明明不可能發生的事,卻在冥冥之中,照著歷史軌跡移動。項羽說劉邦這種人不可能放過戰敗者,誰知是因為劉邦與趙高達成協議之故。
——就算虞姬知道劉邦和趙高的合謀又能如何?歷史的變化因她千古返赴而起,然而被啟動的變化正逐步還回歷史原貌。要是她知道歷史軌跡逐漸擺回原處,唯一能做的事,就是祈求上天不要讓自己在十面埋伏、四面楚歌下自刎,以及發生項羽烏江自刎這種事。
——照說虞姬的功力,就算十面埋伏也能逃出包圍,項羽亦然,但是以項羽霸氣之烈,怎會接受失敗的事實,在明知不可為而為知的情況下,說不定真會有烏江自刎的場面。
——不可能發生的事,往往在意料之外發生,當虞姬知道項羽必須面臨烏江自刎的最後一刻,自己肯定會先在十面埋伏、四面楚歌下先走一步,或許虞姬之死,又是項羽烏江自刎的源頭。
——項羽堅持自己是歷史的創造者,在歷史變與不變的擺盪間,努力地想要創造自己想要的歷史結局。虞姬堅持自己的愛情無悔,在知與不知的反覆心志中,堅信著無怨的選擇。
——儘管歷史的軌跡開始擺盪回到原處,但畢竟還沒真正回到原處,項羽的霸王之路還沒走到盡頭,孰能斷定歷史不會有變?
提早一場
《楚漢·霸王傳》會在第十二集結束,可以想像的是,項羽不會有烏江自刎這種蠢事,至於漢王朝是不是劉家天下,也會有天馬行空的說法——現在提早一場跟大家聊些跟故事無關的廢話。
這會是很長的一篇,請大家耐心看下去。
歷史是王者之書!所有的歷史都是權力者編寫。因此何弼好讀史,卻從來不相信歷史記載,如同何弼看報紙,絕不會相信那斗大的標題鉛字,反倒在字裡行間,努力拼湊還原事實真相。
史載對秦始皇有無數負面的評語,但是何弼懷疑,一個雄才大略統一六國的人,怎麼會是一個無道昏君?
改革者從來都遭當代所怨,秦始皇構創郡縣制度改變以往的王朝天子封國家臣,招怨之深,可想而知,另外,秦始皇死後,秦朝崩潰速度之快,讓人匪夷所思?
看來,就是因為秦朝覆滅得太快,秦始皇后代子孫沒來得及幫他歌功頌德,只好任由後代王朝寫下千古臭名。以‘焚書坑儒’一事來說,其實是歷代當權者的必然手段,就算到了‘公元兩千’——還是一樣,只是手法收斂換新而已。
離題了,怎麼說到秦始皇去……
應該要說項羽才對……
崛起於鉅鹿大戰的不敗英雄,那年,項羽才二十四歲。然而,項羽在楚漢相爭中,未能君臨天下不說,還被後世史家說是黷夫。讀史至此,何弼屢屢掩卷嘆息,無法相信這是事實。
然而,歷史明確不移,根本無可取代,就好像我們可以懷疑‘皇后’的貞操,卻不能公開說‘皇后’的是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