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穆里尼奧也在講究快,他在切爾西中路無法提速的情況下,將所有的籌碼都堆積在邊路,所以阿什利?科爾、博辛瓦等邊路閃電是他最喜歡的型別,還沒有風險,因為切爾西強橫到極點的中場能夠幫助他們守住身後。
巴薩也同樣在求快,只不過他們的快實際上是一種刻意製造的局勢。
例如我先在中後場把節奏拉得很慢,再突然間送到前場加快,這需要他們有非常出色的球場統治力,遇到弱隊,那幾乎是所向披靡,而且他們有著很出色的傳球默契,使得他們的控球能力非常強。
楊誠給皇馬的定義也是要快,要提速,也會有節奏的控制,但卻不會像巴薩那樣過分執著於控球,楊誠的想法是我每一次進攻都打出速度優勢,最大限度的發揮出時間差,打你防守的措手不及。
想要打出快速,有很多方面的因素,例如球員的速度,球隊整體陣型的壓上程度等等。
但是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地方,就是傳球。
傳球不僅僅只是把球傳到隊友腳下這麼簡單,實際上,經常看球的球迷都可以發現,如果傳球的目標只是傳到隊友腳下的話,絕大部分時候,接球者都還需要調整。
這種調整可能包括幾方面,例如停球不好,跑動時步伐沒控制好,需要用到一些小碎步來調整,甚至有時候要停下來接球,這往往就造成進攻推進上的減速。
克魯伊夫時代曾經提出過一個非常有名的傳球哲學,也就是如今巴薩最新信奉的足球理念。
“別把球傳到隊友腳下,因為你的隊友總是在保持著運動,所以要傳到他身前一米處”
“要讓球保持運動,當第一個人傳球給第二個人的時候,第三個人一定要轉移到空檔處,隨時準備接應第二個人的傳球,如此週而復始”
這兩條理論一直以來都影響了非常多的主教練,甚至可以說是所有的主教練,因為他在某種程度上是正確的,而且非常高明。
可在科技越來越發達,各種訓練設施也越來越先進的現在,他就出現了一定的侷限性,那就是傳給隊友的球,要傳到什麼地方最合適呢?
換一個角度來說就是,撇開停球技術,撇開對手的壓迫等方面不談,一名球員在什麼情況下接到球最舒服,最方便進行下一個動作呢?
克魯伊夫說要傳球員身前1米,為什麼?
因為傳在隊友身前,隊友直接往前就可以接球,不需要再停頓,可以很方便的進行下一個動作,而如果把球傳到腳下,隊友還要停球,還要調整,就會造成推進上的停頓。
當然,1米只是一種普遍的說法,未必每一腳傳球都是如此。
也就是說,克魯伊夫的理念不是說要精確到身前1米,而是要把球傳到隊友最舒服的地方,最不需要調整,最方便進行下一個動作的地方。
因此,步點就成為了關鍵之中的關鍵
所謂的步點,實際上也就是每一個人的步伐,腳跟草皮接觸的那個點,因為這支撐著球員的身體和重心,所以步點影響著球員的盤帶、過人等方面,同時也影響著球隊的傳球。
舉一個例子,假如一名右腳球員的左腳踩在草皮上踩實了,重心穩住了,身體平衡住了,與此同時,你把球傳到他的右腳可以控制和接觸到的範圍內時,他的右腳就可以輕而易舉的進行動作,進而不需要任何停頓的把球繼續往前推進。
所以,最合適拿球的位置應該說是在步點可控的範圍內。
但每一名球員的步伐都有所不同,例如卡卡是大跨步式的,羅本卻是小碎步式的,兩人的步點很明顯就不同,還有,羅本是左腳,他的右腳能力比較一般,而卡卡是右腳,但是左腳能力很不錯,因此你傳給卡卡的球,和傳給羅本的球,明顯就不能夠一樣。
還有,傳到步點可控區,不代表要傳到他的下一步,也可以是下幾步,當然,距離越長,對傳球者的目測要求就越高,但只要有空檔,只要傳到位了,那麼接球者一上來立即可以進行下一個動作,而不會有絲毫的拖泥帶水。
楊誠引進跟蹤定位訓練儀,實際上就有這種想法,就是計算出每一名球員的步伐,然後透過分析,讓每一名球員都對隊友的步伐和步點有一個概念,進而在大量的訓練和比賽中,形成一種慣性思維,傳球要傳到他們的步點可控區。
當然,如果是在體能良好的情況下,步伐大致上都不會變,但體能的下滑可能會導致步伐出現偏差,這就是一個變數,就需要傳球者在比賽和訓練過程中自行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