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視距導彈攻擊中?各架戰機使用的導彈都是AA—10中程導彈,R—73近程空空導彈,發射導彈時,戰機發射導彈和控制導彈飛行只是向地面發出一串無線電指令,地面系統會在螢幕上顯示導彈軌跡,而且會在該機的螢幕上顯示,如果對方開啟了機載雷達,那麼當虛擬的導彈到達它的探測範圍,就會在雷達螢幕是出現導彈的軌跡。當然虛擬導彈如果開啟彈載雷達也會引起對方導彈報警機的報警。地面系統會根據戰機的躲避動作和導彈的跟蹤能力判定是擊中還是擊傷。至於機炮射擊的判定就更簡單了,只要根據戰機的航線可以算出虛擬炮彈的軌跡,然後根據目標的動向和炮彈擊中的機率來判定是否擊中。
為了簡化前段的搜尋飛行,規定中方的小隊在東方的一個指定空域1萬米高空出擊,俄方的小隊在西方。雙方相距270公里,一聲令下就開始搜尋、對決。當然不得藉助地面指揮和衛星的資訊。全憑機載雷達和目視進行導彈攻擊和近距格鬥定勝負。很公平嗎?不完全。首先蘇—35的效能要超出蘇—33,理論上蘇—35安裝的是N011M2型機載雷達,是N011M的改進型,對RCS=3的目標的探測距離當然比N011M的160公里要高,高多少是個秘密,不過可以告訴讀者是175公里;而俄國知道中國專家已經對N001P作了改進,已經研製了機載相控陣雷達,探測距離“大約”是120公里。其次,蘇—35的12個掛架可掛載8噸負載所以各搭載了4枚增程型R—27,4枚R—77,4枚R—73近程導彈;而蘇—33雖然也有12個掛架,但總負載只有6噸,因此2枚增程型R—27換成了R—73。至於機動性等指標都有些差距。技能和經驗可以彌補這些差距,可是羅米諾夫斯基少校認為這方面還是他們強一些,當然俄軍首長也是這樣認為的。
經過例行的儀式後,雙方都神情昂揚地走向自己的戰機。10:00姜中校首先率4架戰機在中俄元首和軍方首長的面前雙機起飛,艦載機特有的大仰角升空令人賞心悅目,空中編隊後在中空掠過觀禮臺,由東向西飛行突然一個整齊劃一的“普加喬夫眼鏡蛇”動作,發煙罐在空中拉出了4條漂亮的航跡,迎來了一陣掌聲,飛機改平加速後又是一個整齊的“弗羅洛夫轉法輪”動作,以幾乎為零的速度在空中轉了一圈,又操控強悍的戰機轉了180度,向東方指定空域飛去。自然又贏得了一片掌聲。這些頂尖高手飛起這些高難度的特技動作輕鬆自如,自然就十分的賞心悅目。俄羅斯的4名高手的動作更是把蘇—35這款重型制空戰機的效能發揮得淋漓盡致。空中又留下了一連串奇妙的航跡。
他們都是萬中選一的精英,這是他們歷經多少年的汗水,還要有機遇才能達到如此的境界。他們絕對不同於那些開著小型運動飛機在空中做做特技的飛行員。國家的領空就靠著他們駕駛重型戰機的高超技藝來捍衛的。
接下來首長們進入了觀摩室,大螢幕上顯示了雙方的位置,東方的4個紅點表示我軍的殲—11H,已經到達預定空域,現在高度1萬米,不久4個蘭點也到達了預定空域。一聲令下,雙方開始了鬥智鬥勇的搏殺,他們代表了雙方的最高水平。只見雙方同時急速降低高度到6千米,然後高速向前搜尋,似乎都明白高處不勝寒的道理。現在的空戰已經不是靠目視搜尋的年代了,機載雷達俯視的搜尋距離要比平視或仰視時小得多。當然仰攻時導彈的射程會受影響,戰機的機動也會受點影響。多少高度較好需要飛行指揮官自己掌握了。
卻說羅米諾夫斯基命令4架戰機的機載雷達輪流開機搜尋,而且採取跳頻方式工作,但雷達截獲的資訊卻可以4機透過資料鏈同時共享。俄國專家開發的這套戰術,敵機將很難透過EMS來測定輻射源的位置、速度等資訊。他預計在180多公里的距離就可以發現對方,因為是雙方對進,蘇—33的RCS約為6。開始時雙方相距270公里,都以高亞音速飛行,每秒約接近600米,150秒後應該就能發現對方了。也就是說2分半後,他們將發現目標,少校的戰術很簡單,以雙機包抄中國的小隊,他估計對方的機載雷達最最多能在140公里發現目標,他們的雙機只要在140公里開外包抄,對方就不能發現自己。只要繞到與對方的前進方向成65度角時,就可以高速向對方逼近,因為相控陣雷達的掃描角不過是60度,機械掃描的N001更是隻有30度而已。
當然蘇—33也有後視雷達,不過掃描角只有30度,搜尋距離只有40公里左右,避開它並不難。只要接近到100公里,就可以向對方交叉發射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