線開展了狙擊戰。戰後統計,從6月下旬直到停戰,我軍的狙擊手共斃傷印軍12000多名,相當於一場大戰役的殲敵數量。本來印軍的整編山地師中也有大批訓練有素的狙擊槍手,可是在戰爭初期我軍的連續高強度攻擊下,12個整編山地師以及不少精銳部隊全軍覆沒,他們沒有機會發揮。從6月26日後,印軍雖然得以集中主要兵力到中印邊境戰線,但那些部隊已遠不能同我軍士氣不斷高漲、實戰經驗越來越豐富的正義之師相比。
有一首戰歌唱道,我們都是神槍手,每一顆子彈消滅一個敵人。現在也只有那些狙擊手能做到了。據統計,在前階段的戰鬥中,步兵戰士平均要1200多顆子彈才能斃傷一個敵人。各狙擊分隊的隊員當然都是神槍手,但僅僅槍法準是不夠的,他們裝備的狙擊步槍是經過特殊加工的,可以看作一件藝術品,瞄準具也是高精度的,有晝用、夜用的。每顆子彈的彈頭和裝藥都是精確稱量過的,以保證射擊的精度。每名狙擊手都有1-2名助手,以幫助挖掘掩體、備用掩體、製作掩蔽網、運送裝備等輔助工作。狙擊手則要選擇狙擊的地點、目標、射擊角度、撤退的通道,雖然有瞄準具和鐳射測距儀的幫助,還得根據氣溫、溼度,目標的移動速度來調整瞄準線,必須1槍中的,大多數情況下,他一次只有1槍的機會,必須立即轉移陣地。前沿陣地的印軍被壓制得根本不敢活動了。不久印軍也展開了狙擊戰,於是雙方的高手鬥智鬥勇過起招來。
狙擊戰也不是光動槍,雙方還以移動方便的迫擊炮的曲線火力攻擊對方的狙擊陣地。有時狙擊手的一聲槍響,會引起雙方的一場炮戰,以打破戰場的寂靜呢。
中央突擊師的特種兵一投入狙擊戰就出手不凡,他們居然深入到敵軍的陣地後去開展狙擊戰。他們得到了一種新式的單兵微型直升機-“青鳥”。我國在本世紀初引進了幾架單人“火鳥”微型直升機,它的二個特點吸引了軍方的注意:一是可以拆卸後可放入一個0。5米直徑,1。52米長的圓柱型容器內。單人又可以很容易地把它裝配起來。二是操縱極為簡單,稱為“單杆操縱”。美軍是用來空投給跳傘降落在敵後的飛行員逃生的。我軍考慮用來裝備特種兵,不過成本很高要5萬美元,噪音也比較大。自從金龍電池發明後,微型直升機的專案重新啟動。到今年5月裝有金龍電池和電力驅動的單兵微型直升機“青鳥-1”型,終於透過了安全測試。它沒有座艙,靠人的雙腿作起落架,配上25公斤金龍電池全重才60公斤;最大平飛速度180公里/小時,航程竟達550公里。之所以化了那麼多時間,在於雷達隱形的要求,設計人員研製了隱形螺旋槳,所有的管件都塗了吸波塗料再覆上合成材料,乘員的武器等金屬物品都要裝入專用的隱形盒中。
特種兵的狙擊準備工作就比較複雜了,要分析衛星和偵察機收集的資料,選擇一些山區公路的險峻地段設伏,夜間由直升機隱蔽地把他們和“青鳥”送到公路對面的山上。他們裝配好“青鳥”並隱藏好,就尋找有利地形挖掘掩體把自己也隱蔽起來等待機會。當印軍有孤單的軍車高速駛向山嘴要拐彎時,以帶有消音器的狙擊槍一槍命中駕駛員,軍車就會衝入深溝。車輛行駛在山谷中時的轟鳴聲完全把微弱的槍聲掩蓋掉了。即使有別的軍車經過發現也會認為是車禍。因此在一個地點,狙擊手能幹掉好幾輛軍車。後來他們也從後方攻擊車隊的最後一輛車,效果也很好,機會就更多了。當然也不能太貪心了,必須見好就收,乘上“青鳥”在夜色的掩護下回家。
最成功的一次是狙擊戰機。第1軍的特種兵仔細研究偵察機的攝影資料,發現英帕爾附近一個空軍基地跑道的末端不遠處在雨季是一片沼澤,裡面水杉樹和灌木叢生,但其中有幾小塊略高的崗地。在8月初的一個晚上,二架殲-17T各搭載了一名突擊隊員和一個裝了“青鳥”的圓筒,飛行了480公里降落在這片沼澤地裡最靠近機場的一塊小崗地上,幫助他們卸下裝備後,殲-17T就返航了。二位特種兵立即在幾顆水杉樹間的空地上裝配好“青鳥”,又架好了二支重型狙擊步槍。基地的飛機不斷在他們的頭上轟鳴著掠過,他們戴上了飛行員用的通話器,因此仍可以對話,他們必須同時開槍以提高命中率。他們先是練習瞄準、模擬射擊了幾架,並未實彈射擊。然後在林地中休息了一下,以便集中精力。
他們的第一個目標是一架倒黴的LCA戰機,在跑道泛光燈的映照下,他們清晰地看到了飛行員的頭影。飛機剛離開跑道,二枚穿甲彈準確地從側前方穿進了駕駛艙。在飛機發動機的轟鳴聲中,再響的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