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內圖象比較,根據模糊數學的匹配,就知道目標的艦型,導彈與目標的角度,馬上又可從方案庫中檢索出,最有效的攻擊方案,然後採用蛇行規避航線,進入敵艦“密集陣”火炮的死角,攻擊敵艦最薄弱的部位。導彈專家決心把這一絕技移植到空空導彈中去。
不少人認為空空導彈只要速度高、機動性好,直接奔向目標就行了。在二十世紀末“超視距攻擊”已很時髦,實際上各家研製的不少中遠端空空導彈命中機率都不高。戰機當然不會裝備“點防禦系統”來對付空空導彈。戰機的機動性也都很高超,而紅外誘餌彈,雷達波干擾機的效率也相當高。如果空空導彈也能咬住敵機的紅外圖象,那麼就不會受干擾,命中率就可大幅度上升。困難是可想而知的,艦艇只能在海面上機動,速度對於導彈來說幾乎是靜止的,圖象識別要簡單得多。而飛機則不同,敵機既可在上,也可在下,而且翻滾、俯仰的速度很快,圖象匹配非常困難。
於是專家組決定先研製對付預警機、轟炸機、反潛巡邏機和重型直升機這些低速大型目標-也是高價值的目標,它們紅外圖象大而清晰、速度較低、俯仰翻滾的速度也慢,並都可以從上向下�